名家筆陣:人幣雙向風險現形

人民幣離岸價持續向下,短期似未有掉頭迹象。經此一役,過往較少投資者關注的風險因素已經顯露。

一是預期風險。內地發出有關貨幣政策或匯價敏感訊息,以至市場對政策動向的預期,均可導致離岸人民幣波幅突然大升。例如今年二月十九日,人行在接近下午四時二十分發出題為「穩步推進跨境人民幣工作、切實提高有關監測分析水準」的公布,當中提到「有序擴大匯率浮動區間」,令外圍市場預期人行將有行動。

其後三日離岸人民幣三個月風險逆轉期權波幅由0.46%突升至最高1.67%,美元兌離岸人民幣匯價在三日內由6.05之下急升至6.10之上。三月十四日,人行宣布擴闊波幅前一日,波幅再次由0.67%急升至1.2%,匯價其後更連跌四日,跌破6.20水平。另外,美元兌人民幣中間價亦對匯價起引導作用,自今年二月中起持續向上,至今已升逾500點,亦推動人民幣持續貶值。

二是數據風險。市場對內地個別經濟數據(例如GDP、進出口、製造業PMI等)相當敏感,這些數據均於股匯開市後公布,容易引發即市波動。

波動加劇成新常態

三是市場風險。經過數年穩步升值後,市場普遍形成牢固的人民幣升值預期,大量看升投資產品應運而生;一旦雙向波動走勢形成,投資者可能蒙受意想不到的龐大損失,引發止蝕或斬倉盤,加劇匯價波動。再者,這些投資產品大多於場外(OTC)交易,難以準確估算規模,為匯率及波幅帶來更大不明朗。

四是結構風險。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持續改革,雙向波動及交易區間擴闊,過去的小幅穩步單向走勢或已成歷史。現時每日2%的升跌區間比主要外幣的單日波幅更大,離岸人民幣往後的走勢愈趨波動。

人行於一二年四月把美元兌人民幣交易區間由中間價的+/-0.5%擴闊至1%,並於今年三月再由1%擴闊至2%,隨着國際化步伐加快,交易區間料將進一步擴闊,甚至有更多匯率形成機制改革出台。同時,一如國際結算銀行的看法,人民幣雙向波動愈趨顯著,已引發外圍市場對離岸人民幣的交易興趣大增,「滬港通」更會引發兩地資金加速雙向流通,加上股市推波助瀾,匯率波幅容易擴闊,海外投資將需考慮匯率對沖的必要性。

縱有調整升浪仍在

在政策導引、數據走軟及市場預期下,預料美元兌人民幣離岸價在上半年後期續向6.30/31水平(即一二年第四季初水平)進發。巧合的是,此位正是美元兌人民幣離岸價一○年高位(6.7850)至今年初低位(6.0161)整段跌浪的0.382倍反彈目標,即使到達此位,仍可視為離岸人民幣升浪中的調整。不過,雙向波動肯定是新常態,投資者須留神。

何文俊

交通銀行香港分行環球金融市場部經濟及策略師,香港財資市場公會專業會員,香港中文大學社會科學榮譽學士及碩士,專攻政治經濟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