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筆陣:銀髮大生意

香港人口老化問題日趨嚴重,未來對社會的大挑戰必定是安老問題。然而,有危也有機,人口老化除了帶來社會負擔之外,也會是新的生意來源和商機。

現時香港老人的退休和安老安排不足,這是上一代人普遍缺乏對退休的安排和理財知識所致。以前,養兒防老仍是一個被社會接受的概念;現在,老人家是否可以依靠子孫供養來安老,真的充滿變數。上一代人的預期壽命比現在低,五十來歲已是老人,社會供養每個老人的平均年期有限,壓力也比較輕;可是,現在五十歲還只算是壯年,社會供養老人的壓力日大。

筆者曾打趣說,人的前三十年是要讀書進修,理由是學歷上升,現在唸完學士已不足夠;到了三十歲才開始創立自己的事業,之後工作三十年;到了六十歲後退休,接着是三十年的退休生活。以此推算,一個人有三分之二時間是需要接受社會不同程度的供養,無論是教育或安老,總之是生產時數少於受供養時數。

理財醫療掀商機

這已變成系統化的問題,表面上是老人供養壓力龐大,但這趨勢也帶來新的可能性。現在老人供養是大難題,未來仍然有很大壓力。不過,現在中年一輩普遍已對退休安老有一定概念,不會完全指望兒孫供養,會為自己的退休養老作準備,對理財規劃的服務需求大增。

金融機構現時對理財業務的發展很着緊,但主要傾向產品銷售,未來的一個大機遇,是針對老人的理財規劃。老人對理財的要求不一定是看回報,也會留意對下一代的安排,金融機構的業務發展應注意這一點。

健康從來是每個人最關心的事情,人口老化將帶來更多醫療服務需求,亦是很多人都明白的。可是,在健康和醫療服務需求上升的同時,也會提升對醫療服務的科研、先進器材的要求,醫療服務需求會帶動相關行業的研究發展,將來生命科技的投資會大幅增加,尤其是基因工程的醫療研究更是目前的重點,相關投資機會出現,當然這是高風險的玩意。

退休生活講品質

除了醫療這一大板塊之外,人除了生存之外,心靈生活也很重要。目前老人的生活並不豐富,一個典型的印象是老人坐在公園無所事事,又或是在聽粵曲過日辰。未來老人家會愈來愈有品味,對生活質素有更高要求,餐館可提供更多適合老人口味的健康菜餚、娛樂也要兼顧老人的需要,追星不再是年輕人的專利。

老人會有自己的娛樂喜好,一些歷久常新的歌劇將會是樂齡人士的最愛,而一些豐富心靈的短期課程如哲學、宗教等,也會吸引更多年長人士。人口老化是一個問題,也是一個機遇,投資市場會從中尋寶。

蘇偉文

恒生管理學院商學院院長兼金融學教授,主要研究興趣為國際金融、金融市場及公司管治,在國際著名財務會議及期刊已發表多篇論文,並著有多本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