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信泰富(00267)收購母公司資產細節正式落實,以總代價2,269億元人民幣向中信集團收購資產,分別以現金499億元人民幣和發行價值1,770億元人民幣股份,新股發行價為13.48元,交易完成後將易名為中國中信。這次蛇吞象式的收購,實際是變相借殼上市,今次收購價作價是否合理,則可說是眾說紛紜。
若以市盈率估算,注資後中信的一三年市盈率為6.9倍,較環球綜合性企業9至12倍低;若以市帳率計,中信一三年市帳率為1.01倍,因考慮到收購價基本上市帳率不能低於1倍,否則落得賤賣資產罪名。
表面看,市帳率1.01倍算是合理,但考慮到中信去年稅前利潤有八成多來自金融業務,目前中信銀行(00998)市帳率只有0.75倍,收購存在明顯溢價。收購亦令中信出現大幅攤薄,市場平均預計其每股資產淨值為約14元,與現時股價大致相同,所以從估值上,目前並不吸引。
此外,中信在本港有多間上市公司,但大多股價表現平平,反映公司營運效益並不高。綜合企業向來難以計算其價值而令估值存在折讓,如今交易後中信搖身一變成為本港第二大市值綜合企業,以其以往令人失望的營運效益,再加上綜合企業折讓價,令市場未來對其估值更難掌握,難怪亦有評論指今次借殼上市僅是為中信提供一個抽水平台。
對於中信較為利好的消息,相信是變身綜合巨企過後,其在恒指的比重亦將大為提升,令追蹤恒指的指數基金有機會需要追貨,但相信這是相對短暫的利好因素,畢竟長遠的投資價值還是要看公司未來的營運能力。
鴻昇證券資產管理部董事總經理 陳蓓敏(作者為註冊持牌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