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外市場對人民幣匯率前所未有地關注,因為兩個多月來的貶值,兌換美元的價格基本上回到一三年初水平,不僅改變了單邊升值預期,也壓制套利活動及熱錢再湧入中國。不過,美國政府最近對貶值發出「嚴肅關切」的警告,國際金融機構亦認為人民幣將重拾升軌,令人眼花繚亂。
匯率作為人民幣的外在價值,變化與波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而更重要是涉及國與國的利益關係調整。這種利益關係調整的決定性因素是甚麼?中國央行如何取捨?一般來說,在成熟市場中,市場供求關係在這種利益調整中可起決定性作用,但在中國金融市場,人民幣匯率正由計劃管制向市場化轉型,而國際貨幣體系則是美元主導,市場對人民幣匯率的決定作用很弱,增加了中國央行權衡利益關係的難度。
我認為人民幣匯率的變化波動(無論是升值或貶值),中國央行考量的基點有以下幾方面。首先,十八屆三中全會確立了金融改革的主要任務,是利率市場化及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市場化改革。目前匯率形成機制市場化改革滯後,不僅嚴重影響人民幣國際化進程,也讓投機者輕易套利。改變單邊升值的態勢,讓匯率波動變化,是匯率形成機制市場化改革的第一步,在未來較長時間,上下波動將成為常態,但不同經濟形勢下,波幅大小會不同。
其次,自從○五年匯率制度改革以來,長期單邊升值引發了一系列嚴重經濟問題,大量熱錢湧入推高中國的資產價格,吹大房地產泡沫,令金融風險更為聚集。因此,未來人民幣匯率變化,不僅着眼於經濟基本面,還要調整不合理的利益格局。
第三,人民幣國際化是長期發展戰略,而外國投資者肯定不願意持有一種長期貶值的貨幣,因此央行會創造一個人民幣匯率基本穩定與靈活變化的市場環境,但不會成為任由國際熱錢套利的工具。
最後,人民幣匯率變化與波動的三性原則(即主動性、漸進性及可控性)暫時不會改變,並循序漸進地推動人民幣匯率市場化改革,更多以市場因素決定匯率變化。
當然,對於人民幣匯率市場化改革如此複雜的環境,央行面對的最大問題,還在於加快匯率形成機制市場化改革的步伐,切實地提高市場在匯率形成的作用。這不僅在於擴大匯率浮動幅度,更加要重新審視近年匯改嚴重滯後的根源,重新確立市場制度基礎。
總之,中國不會為一些國際機構的預測所左右,也不會由於美國不喜歡而改變,將會站在國家利益最大化的角度來主導人民幣匯率價格的變化。這是央行權衡人民幣匯率波動與變化最為重要的基點。
易憲容
當代內地著名經濟學者,原中國社科院金融研究所金融發展室主任,○七年辭去職位,目前在社科院金融研究所擔任研究員工作,以敢言著稱,有「房地產平民代言人」的稱號。易氏擁有上海華東師範大學碩士、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經濟學博士學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