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筆陣:兩害取其輕

本屆特區政府初期提出的房屋政策,設計本屬上佳,但最後被差劣的額外印花稅、加強版額外印花稅、買家印花稅及雙倍印花稅取而代之。

房屋政策初時提出以提升供應為主軸,「港人港地」為輔軸。前者顯然是唯一的治本之道,應對過去逾十年的極度偏低供應;後者雖反映港人在置業應較外地人士優先,但仍聽任市場自由調節。不幸的是,外界以能否壓低樓價來評價政策成敗,當樓價高踞不下,便說政策不中用;而更不幸的是,特區政府「順應民意」推出辣招及其後的加辣招,干預樓市運作。

打殘樓價社會損失

我一直不認同辣招只打擊交投而不打擊樓價的說法,因為打擊交投長遠必打擊樓價,久久賣不出物業的業主中,一定有人支持不住被迫降價,尤其是持貨多的業主和發展商,定會帶頭減價。過去半年,發展商愈來愈多回贈印花稅,又提供不同優惠,變相減價。由於近期減價更趨積極,迫得二手業主紛紛割價。可是,現在仍聽到高官指沒有條件取消辣招。

根據市場統計,今年二月底雙倍印花稅推出一周年,整年計的二手樓成交,較上一年大跌47%;較未有任何辣招前的○九年二月至一○年一月更大跌63%。

樓市成交量大跌的背後,數以萬計的地產代理失去生計;近月樓價跌幅擴大,不少白居二新業主變成負資產;政府賣地出現流標和隨後的地價急跌,庫房收入大減。樓市初現瀉象,可能正中有些人的下懷,背後的辛酸又有多少人理會呢?是否為了有人可低價入市,便罔顧之前以高價購入單位、近期要蝕錢的業主?任由透過按證公司買保險借足九成的白表二手居屋,瞬間變成負資產?

近期地產新聞焦點之一是日出康城4期補地價創八年新低,呎價僅2,059元而已。此價比○六年批出的日出康城2期、每呎補地價約2,415元低出近15%。此外,地產發展商業績亦大降。可以想像賣地收入、利得稅收入、印花稅收入都大減,政府財政壓力大增。社會付出這麼多,又有甚麼得着呢?

港人港地勝過BSD

政府於去年首季推出首兩幅啟德地皮,加入「港人港地」條款,惟除此之外,其後推出的都不再設有關條款,政府亦已承認,自買家印花稅(BSD)實施後,外地買家差不多絕迹,無迫切性再推「港人港地」。這觀察完全正確,但也可反過來說,如果當初已在一部分出售的地皮採用「港人港地」,便不需要BSD。在「港人港地」和BSD之間,我寧取前者。

何濼生

香港大學經濟系學士、多倫多大學經濟學博士,專攻政策研究。研究範圍包括社會保障、教育、醫療、房屋、宏觀經濟、國際金融等。曾任職加拿大安大略省政府經濟部及安大略省經濟局,回港後在香港中文大學及嶺南大學先後任教,現為嶺大教授及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