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新網昨報道引述大和報告指,美國實行量寬以來,香港對內地貸款、銀行拆借及債券融資達1萬億美元,並指相關金額為流入內地的「熱錢」。金管局直指報道錯誤理解國際清算銀行(BIS)資料,跨境債權並不應被視為「熱錢」,銀行界亦指有關分析過於片面。
財新網援引BIS資料指,截至去年底,本港銀行予內地貸款餘額4,300億美元,並引述大和表示,經香港整體進入內地市場的熱錢多達1萬億美元,如果「資金大規模流出,中國當局可能會關閘,限制資金流出,屆時會選擇犧牲香港」。
金管局發言人表示,報道對有關資料錯誤理解,其源於BIS跨境債權統計的4,300億美元,包含3,200億美元對銀行債權和1,100億美元對非銀行債權,後者才是對客戶貸款的統計數字。
金管局解釋,有關債權涵蓋銀行同業正常活動,及支持內地及國際企業在內地營運的貸款,當局過去數年透過現場審查,確保香港銀行經營內地相關的貸款維持審慎的審批標準,認為這些貸款不應被視為「熱錢」。
熱錢是指追求短期回報的流動資金,隨時可以大規模流進或流走。有負責風險管理的銀行界人士直指,將跨境貸款及銀行間拆借歸類為熱錢,分析過於片面,若根據有關說法,中國整個信貸市場及銀行間拆借市場的資金都是熱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