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九十年代的經濟硬着陸之後,中國正經歷另一最大型經濟傷痛,時間或許比想像漫長。滙豐銀行公布的三月份中國製造業採購經理指數(PMI)初值跌至四十八點一,創八個月新低,其他指標大都下跌,印證經濟下行壓力已逐步轉化為趨勢。
雖然中國內部以至環球各國都承認放緩的事實,未來重點是調結構、市場化、國退民進,走入另一有質有量的發展階段前,陣痛難免,但話說容易,改革不是請客吃飯般簡單,過去政府部門深深介入各個經濟領域,利益關係網千絲萬縷,要由一個系統走到另一系統,又怎會是反貪腐活動打一兩隻大老虎或推行幾個政策,一兩年間就可速成。
總理李克強早前在其首份政府工作報告指出,今年中國國內經濟增長目標是百分之七點五,符合了市場的願景,以為經濟不會太差,可惜話音剛落,內地一大型券商發表報告,指受到經濟增長動能減弱影響,結構改革與防控金融風險短期內將對總需求起抑制作用,預期今年國內經濟增長只有百分之七點三。的而且確,年初以來多項經濟數據都是差強人意,面對環球復甦在前,中國作為其中的重要經濟體卻一點好處都沾不上,又說明了甚麼?
過去逾三十年的經濟改革,中國一直維持「神話式」高增長,惟GDP論的經濟火車高速行駛之下,遮掩了作為世界最大出口國背後發展乏持續性、金融業落後、國企腐敗、資源錯用、社會貧富不均、污染嚴重等影響深遠的經濟甚至社會問題,當火車一旦慢下來,問題便逐一浮現及發酵。以往靠高價賣地,大興土木建設各類工程以支撐高增長,拚政績的地方政府,更是無以為繼。過去,盲目投資造成了大量虛耗,產能過剩的惡果由○九年底至今,未能解決,更甚的是金額龐大的地方債,成為了一枚隱藏的計時炸彈,能否及時解除威脅,是一大艱巨工作。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總裁拉加德近日在北京出席論壇,其中談到中國的製造業中心模式已經走到盡頭,長期要採結構性改革來驅動增長,釋放發展潛力,開放金融業,帶活服務業。其實,拉加德的一番言論,雖無新意,卻正是近年最熱議的題目之一。不能再依靠輸出廉價勞動力賺取外匯,要向高端創新產業發展其實都說了好幾年,但從內地污染狀況及最新數據,高端產業根本未成氣候,低端工業未被取代。改革持續,問題依舊,在於一放一收的拿捏。要收縮舊有經濟模式,動及眾多靠原有模式運行的既有利益團體,阻力之大自可想像,放就是提高市場的參與度,存在眾多可能性也許成為政府推出新政的考慮,收放之間的風險愈高,經濟下行的日子會愈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