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賭人民幣單邊升值的衍生產品中,目標人民幣可贖回遠期合約(TRF)是眾多同類產品最為人熟悉,有投行估計,以TRF合約對沖的人民幣規模介乎1,500億至3,500億美元,且投資者大多為對沖基金等機構投資者。不過,據內地傳媒指,TRF投資者中不乏內地大戶,一手槓桿2至3倍的TRF,入場費為10萬美元,部分投資者已虧損一半以上。
據一位大行駐港的交易員指,由於在本港大部分TRF的成本區間介乎1美元兌6.15至6.20元人民幣,若跌穿這個價位,投資者將被銀行勒令拿出更多保證金(抵押品)或被斬倉,故投資者被迫買入美元補倉。
興業僑豐證券董事鄭家華稱,有聽聞部分私人銀行客戶有投資TRF衍生產品,並指在低息環境下,投資者傾向賭波幅較大的衍生產品為意料中事,相信近期人民幣匯價下跌會對投資者造成一定的損失。
另一種人民幣套利方式則以對沖基金較常使用,今年初不少對沖基金投資內房的高息美元債,基金然後會以這類內房債作抵押品購入TRF,一方面可收內房債高息回報,亦可押注人民幣升值,在人民幣升值或橫行時間是非常划算的投資。
不過,隨着人民幣急貶值及內地多次傳出內房債違約風潮,對使用這種套利方式的機構投資者簡直有如惡夢,並引發內房美元債的拆倉潮。有中資銀行高級交易員稱,上周三及周四拆倉情況集中於高息債,但相比去年六月情況未算惡劣,至少未見爆煲跡象。他指,過去兩至三周投資者已不熱忱買高息內房債,100萬美元以上的貨需折讓才可甩手,又以信用評級BB-或以下的垃圾債最受影響,該類債券已難獲投資者信心。
豐盛金融資產管理董事黃國英指,雖過去五年內房股表現屬「股王」,但旗下基金持有的內房股已近乎完全減持,主要因為由去年第四季開始相關股票的走勢與銷售等表現不符。
華夏基金(香港)董事及投資經理賴子健稱,中國政府將人民幣定位於儲備貨幣地位,仍是朝國際化步伐邁進。他指,匯率波動屬短期性,加上人民幣仍未屬自由兌換,內地經濟即使今年出現放緩,估計增長水平仍達7%,遠高於全球很多經濟體,認為對匯率波動毋須太擔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