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A股沉淪、經濟疲弱及信貸危機夾擊下,中國證監會即時出招來穩定市場信心,優先股制度如一場「及時雨」,股市的反應立竿見影。內地評論大多視為利好消息,變一變戲法,總有短暫的亢奮。當然,個別的行業會受益,但股市興衰最終還是要視乎經濟表現。在世界主要金融市場,優先股已是一個長遠基礎制度,而非為了短期「托市」。可是,當前無論監管當局、上市企業、投資者卻大多抱着托市的心態,到危急關頭就給點力,試問股市如何能長線健康發展?
有三類上市公司可公開發行優先股,一是上證五十指數成分股,二是用優先股支付併購,三是用以回購,限制相當多,且不能轉換為普通股。優先股是介乎普通股及債券之間的產品,更靠近債券一些,未來對債券將構成競爭,更希望直接向理財產品搶回資金,能否成功尚需拭目以待。資金市場是一部永不停息的機器,在普通股、優先股、債券、理財產品、互聯網金融之間互相搶奪,但股市在短暫刺激過後,可能仍處於弱勢。
監管當局用行動撐藍籌股之心昭然若揭,上證五十指數成分股固然全部是巨企,當中金融業為大戶,包括十家銀行、四家保險和五家證券商。不過,與市場預期以大型銀行股為首批試點仍有出入,不以行業和市值來區分亦令人奇怪,深圳上市公司、建設銀行及中國銀行均排除在外,難免不公。金融業被視為是最大的贏家,保險公司可獲較佳回報率,銀行可補充資本,證券業可多做生意,但銀行的廉價活期資金成本已嚴重流失,對實體經濟降低融資成本未必受惠。
此外,證監鼓勵上市企業進行併購和回購股份,用於併購只要收購資產的回報率高於優先股息率,便成一項有利交易;但與發股收購相比,只是提供多一個選擇。用於回購則托市味濃,借錢買回公司的股票實則無益,且回購亦非靈丹妙藥,匯金每年均買入眾多銀行股仍是愈買愈跌。內地評論列舉出發優先股的多個好處,但能否真正發揮作用仍要由市場去考證,在有心人手中只是多了一種財技,換個方法來圈錢,當一些環節出現問題依然會火燒連環船。
對優先股存興趣的相信主要是機構投資者,對散戶而言,固定收益選擇已很多,優先股的弊端是需長線持有及流動性較低。況且,投資習慣不易改變,穩健派寧買理財產品,投機派則追逐創業板股份;既然海外市場都不見散戶踴躍投資優先股的例子,難以相信賭性強的中國散戶會對優先股產生興趣。理論上,多一種投資及集資渠道並不是壞事,但長期政策希望能發揮短期效應,只會誤於庸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