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發生了三件事,均與離岸人民幣業務有直接或間接關連。首先是上海自貿區落實第三方支付跨境人民幣業務細則;第二是本港的八達通夥拍內地淘寶網進行購物支付;第三是金管局總裁撰寫長文,回顧本港離岸人民幣業務十年發展,提醒外界不要妄自菲薄,強調香港仍具獨特優勢。三件事表面上看似巧合,背後意義其實頗有關連,折射出香港作為離岸人民幣中心的優勢不斷下降,未來挑戰愈來愈大。
金管局的長文十足流水帳,適逢本港開展離岸人民幣業務十周年,表面上是回顧歷史,實際想講出經過這麼長時間經營,香港明顯具備先行者優勢。無可否認,先行者本着屢敗屢試,肯定有較多實戰經驗,但在制度探索及建設層面而言,以往花費的精力,有點「前人種樹後人乘涼」的感覺。因為制度一經確立,後來者只要照搬即可,反而更易做到越級發展,先行者優勢絕非未來成功的保證。
去年底設立的上海自貿區,正是參照香港經驗,繼而越級發展的寫照。當地正式落實的第三方支付安排,容許取得互聯網支付業務許可的機構,為境內外收款人提供資金轉移服務,被市場視為進一步擴大跨境人民幣的使用範圍。從這個意義上講,似乎比香港走得更前,因為八達通與淘寶網合作的購物支付,嚴格來說還未到達這個層次。
香港一直以來包攬了最大份額的跨境人民幣貿易結算,而目前達萬五億元人民幣的離岸資金池,亦屬境外規模最大的,全部是大茶飯。不過,內地目前打得火熱的電商及移動支付大戰,反映小額交易集合起來更加不容小看,正好體現「長尾理論」中蟻多嬲死象的道理。這現象凸顯上海自貿區及未來更多自貿區,離岸人民幣業務的創新可以超乎想像,亦更容易捕捉到內地市場需要。
離岸人民幣業務十年前在香港由零開始,現已在世界遍地開花,上海、台灣、新加坡、倫敦均打正招牌搶生意,還有很多外國城市爭取參與其中,作為中樞的清算業務亦不再是香港獨有。從本港市場的反應來看,業界表面從容,心底裏已開始着急,如果不能打出一條新路徑,為離岸人民幣業務確立新定位,恐怕很快便會被後來者追上。
事實上,香港確有籌謀新的定位,聚焦人民幣貸款、投資、資產管理及資金進出平台,務求保持領先地位。這便不難理解,為何市場對人民幣計價產品長期短缺心感不安,對中港基金何時落實互認很着緊,對放寬個人每日兌換上限更是望穿秋水,這些全是目前的發展樽頸,如果解決不了,本港離岸中心的龍頭位置,在下一個十年真的不敢樂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