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筆陣:打造新商圈

上個月特首發表任內第二份《施政報告》,有意打造東大嶼山成為第三個商業中心地段,這個鴻圖大計暗示着香港未來的大都會發展方向,值得深思細看。

現在香港商界遇到的一個困難,是商業樓宇供應不足,大家都擠在傳統商業區內,令到原來供應緊張的寫字樓更加短缺。

商業區內土地不足是主因,中環土地供應除了靠拆卸舊樓之外,看不到有其他辦法;而且,也不能不停拆卸舊樓,因一些有保育價值的建築應保留,結果令商業用地不能增加。因此,以發展新商業區來紓緩中環的不足,顯得有其合理性和前瞻性。

東大嶼山連繫中環

以市場力量驅使往外發展的勢頭一直在進行,今天的金鐘已是商廈林立,和二十多年前相比,金鐘已和中環慢慢融合。地理上,大家習慣將金鐘看成另一區域,但金鐘已和中環緊扣在一起,可看成中環的延展。

這種以已發展區作中心,往外擴展的商業區發展模式是一種自然發展,好處是以市場力量推動,但局限是需要很長時間,除非往外擴展的土地是閒置的,否則定會涉及收地、重建等麻煩。而且要發展具成本效應,單幢大廈的模式比不上一系列建築群,可能令重建被拖慢。

發展新商業區,是不少城市用來解決原有商業區不足的策略,上海商業重鎮浦西已插針不下,故要將浦東發展起來。香港要發展東大嶼山,或是上屆政府所說的起動九龍東,在本質上都是一樣,即以新發展區輔助原有商業區,假以時日,新發展區可與原來商業區平起平坐。

首要解決交通基建

這種想法當然有很大的理想主義色彩,尤其在實際問題的處理,不是單憑理想便可解決。以發展東大嶼山為例,最大的考慮必然是交通配套,特別是和中環的連接。一個新商業區要成功,除非以龐大公權力來支持,例如一些政府以遷都來支持新區發展,否則一定是以新區來輔助原有商業區。

東大嶼山要和中環連繫,交通成了頭號要解決的問題,政府一定要投資龐大的交通基建,橋樑、過海隧道、高速公路及鐵路等都是必不可少。

若這個計劃真的落實,未來建造業前景將會看好,因這等基建不是短時間內會完成,新區發展起來又會帶動其他基建,建造業將有不只一個黃金十年。

蘇偉文

恒生管理學院商學院院長兼金融學教授,主要研究興趣為國際金融、金融市場及公司管治,在國際著名財務會議及期刊已發表多篇論文,並著有多本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