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支付惡鬥 發展勿忘風險

內地大型電商由網上鬥到網下,戰線覆蓋金融及數據,對傳統金融業及監管機構帶來前所未有的思想衝擊。這股被喻為新經濟的電子金融浪潮,包括電子支付、網上理財、貸款、保險產品、餘額存款等形形色色,隨着參與者日增,規模正呈幾何級數增長,生意愈做愈大之餘,衍生的風險不斷上升。可惜監管機構仍停留在研究應對之策,大大落後於形勢。

去年中國的移動支付業務交易量及金額,按年勁增超過兩倍及三倍,預計未來三至五年內,交易規模至少還有六倍增長空間。除了中國幾家最大的網絡平台正積極搶攻市場之外,其他大型網購商也不甘人後,正加快整頓,要與現有的幾大支付系統包括支付寶、微信支付、百度錢包等一較高下。香港部分零售店實際已接納顧客使用支付寶結帳,連本港最大的支付系統八達通亦夥拍支付寶,反映這股支付新潮已如洪水淹至。

業界出盡法寶的原因,是網購被視為新經濟的支柱,支付系統就是產業的咽喉,通過掌握電子支付系統,電商能取得用戶的大量資料,包括貨品或服務銷售狀況、交易單價、成交量、資金流、退換貨率,這些或多或少涉及用戶的私隱,卻是具高度商業價值的資訊,正是令人趨之若鶩的「大數據」,未來擁有「大數據」,就如手執新經濟尚方寶劍,其他商戶不得不靠攏。

對於傳統金融機構如銀行而言,除了帶來存款及理財產品競爭之外,一向用作電子支付的信用卡說不定會加速式微。在內地,有向以消費金融為主打的銀行,便着力進行變革,力求在信用卡的基礎上,把功能及客戶遷移至移動終端的支付系統,減低被邊緣化的危機。

另一個發展方向,是網上及移動支付的橫向擴張,金融產業已出現明顯變化,自阿里巴巴推出第一隻互聯網基金產品後,百度及騰訊均相繼加入戰團,類似的投資理財、保險產品,短時間內大賣,吸金威力令人嘖嘖稱奇。這類產品平均年度化收益率達百分之六、七,投資者的資金又多少無拘,有別於一般理財資金門檻及風險警示的煩瑣。

究竟這些高收益率網上理財產品能挺多久?移動支付涉及的用戶資料及技術等風險如何?電商作為平台,與用戶及接受存款者之間的法律責任有否釐清?隨着發展規模日益壯大,只會更加凸顯現時金融監管,根本無法緊貼及處理這些問題。

早前中證監官員在一個互聯網金融論壇上提及,政府部門要盡快研究互聯網金融監管,可是互聯網金融發展不等人,全面而又跟得上電子化步伐的監管規例愈遲得到落實,參與其中的小投資者及用戶,只會繼續暴露於難以掌握的風險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