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ey Views:「當面」摑香港一巴

阿里巴巴拓展互聯網金融向來出位,以支付寶小額投資於基金的「餘額寶」,成功在內地網上理財殺出新血路。

最近支付寶又以「當面付」手機條碼支付,試圖拓展本港、台灣的境外實體支付應用,惟港台金融監管機構兩極化的取態,令人關注本港監管機構有否跟上技術發展,並理解箇中風險?

支付寶的「當面付」功能,主要針對內地消費者在本港及台灣的境外消費支付,概念是將「支付寶錢包」結合條碼支付,用戶可在不具備近場通訊(NFC)手機支援下,以支付寶的人民幣在境外實現類似「八達通」的一嘟即付。此外,透過餘額寶精巧安排,參與的零售商不會涉及跨境人民幣兌換,對商戶極具吸引力。

電子支付監管落後

據高智仁所知,支付寶去年九月曾獲內地外匯管理局,批出電子商務外匯支付業務的試點企業資格,持有人民幣的內地旅客能於境外實現「當面付」,相信與此有關。支付寶大膽宣傳這功能,反映已合乎內地監管要求。

不過,令人懷疑的是,香港監管機構在這服務推出前是否已完全掌握情況?支付寶的手機條碼支付,曾否接受保安測試?有此擔心是由於「當面付」宣布在台推出後,當地金融監管機構即以違反「電子票證管理辦法」為由而叫停。

由於港台兩地金融體制有別,「當面付」在台所遇到的規管障礙未必會在港出現。這例子正好反映新一代電子支付技術,隨時會在未經監管機構事先認證下便在市場推出,因此香港在電子支付監管上有必要急起直追。

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若未能對新發展的電子支付平台,在技術、保安及風險監管上全面掌握,衍生的影響將很嚴重;而且相關規管架構遲遲不獲確立,對電子支付在港發展有害無益。

TECH 高智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