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地一月份出口增長出乎意料地強勁,與同期的製造業表現背馳,惹來虛假貿易復活、熱錢大舉湧入的揣測。這些說法並非無道理,因為過去的異常外貿,與新增外匯佔款變化、股市走勢及外資大行態度轉變,似乎存在着時間巧合的微妙關係,甚至形成規律化模式。雖然市場傳統智慧常說不能以過去推斷未來,但「前事不忘後事之師」自有其道理,如果把握得好,甚至可跟隨搭轉順風車。
以進出口貿易掩飾熱錢流動並不困難,簡單如高報出口價、低報進口價,便可輕易在出口時吸收額外資金,在進口時把更多資金保存下來,根本不是秘密。此外,更可索性進行虛假貿易,沒有真實貨物進出口,只憑單據便可完成資金轉移。如果熱錢是以外匯流入,需要兌換成人民幣才方便運用,因此金融機構每個月的新增外匯佔款變化,便成為判斷熱錢規模的動態指標。
熱錢毫無疑問為搵快錢,方法有很多,共通點是流動性要高、轉身要快。雖然內地股市經常被形容為全球「最熊」,但只要睇準進出時機,仍可以賺快錢,肯定有一部分熱錢會流入股市,令兩者形成關連性。不過,熱錢會在散戶未察覺時進場,到氣氛開始熱烈便順勢出貨套現,屆時亦往往到了升市尾聲。
事實上,去年內地股市以至港股明顯存在這規律。例如去年一月外匯佔款出乎意料勁增六千八百多億元人民幣,到數據曝光時股市已快將走下坡,其後的新增外匯佔款亦大幅減少。又如去年九月新增外匯佔款開始大幅回升,至十月更增加四千四百多億元人民幣,同樣是數據曝光時,股市已接近從大升市進入調整市,新增外匯佔款也見頂回落。
期間外資大行的動向更堪玩味。當熱錢開始湧入內地,大行對股市的看法普遍仍審慎,到眼見升勢持續,並開始轉軚唱好,很多時升勢已無以為繼,橫行整固仍算好,由升轉跌便等同摸頂接火棒。這當然不是說外資大行與熱錢有某種聯動或合作關係,更大的可能是分析員要等待眾多指標獲得確認才敢做結論,可惜任何走勢指標都需要時間累積,是滯後數據,到消息在市場廣為流傳已慢了幾拍,隨時成為助熱錢散貨的幫手。
近日眾多大行紛紛唱好中資股,預期短線有可觀升幅,適逢內地外貿表現異常強勁,是否歷史重演呢?由於「兩會」臨近,少不免有政策真空期,可以有無限憧憬,可以講到幾好都得。其實對投資者來說,要把握入市時機並不困難,當市場一片恐慌便是執平貨的時候,難就難在應該甚麼時候出貨,現在外貿有「驚喜」、大行也唱好,短線應有一些規律可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