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筆陣:新興國命苦

○八年爆發金融海嘯,聯儲局以超量寬貨幣政策應對,大量游資流竄至新興經濟體,導致其資產價格上漲、經濟有過熱風險。去年中,美國經濟漸入佳境,聯儲局於去年十二月決定減少買債規模,引發新興市場走資潮。「成也美國、敗也美國」是新興市場的宿命。

美國退市只顧自己

在國際財金界頗有聲譽的印度央行行長拉贊,上月底罕有地批評聯儲局的做法。他表示,在○八、○九年環球經濟受金融海嘯衝擊其間,多國央行、包括新興經濟體的央行,相應以擴張性貨幣和財政政策配合,為全球復甦作出貢獻。如今美國經濟穩步復甦,聯儲局只顧自身利益,單方收緊貨幣政策,忽視美國退市對新興國家的影響,猶如背叛了當日通力合作的環球央行。

其實自九十年代起,新興市場已反覆經歷「泡沫與爆破」(Boom and Bust)的盛衰循環。每次開始總是發達國的資金大舉湧入新興市場,游資過剩導致資金成本驟降,股市等資產價格上漲,也衍生了過度投資、經濟過熱及通脹壓力。

熱錢流入更大的問題是,當經濟表面上一片昇平,往往令新興經濟體樂不思蜀,忘卻推動結構改革才是經濟得以長期增長的王道。一旦熱錢回流發達國,導致利率上升、資產價格下挫、貨幣貶值,經濟衰退是唯一結局。發達國尤其是美國,多年來主宰一眾新興國家盛衰,可憐的是新興經濟體只能一直被反覆折騰。

加息托匯價傷經濟

歷史不斷重演,經過五年量寬資金流入,新興市場難逃昔日結局。因應資金外流,多個新興經濟體先後透過加息穩定幣值、紓緩貨幣貶值引致的通脹壓力。當中土耳其因貨幣跌至歷史新低,於上月底將基準回購利率由4.5厘大幅加至10厘。加息或能短暫穩住匯價,卻令已放緩的經濟更雪上加霜。

除了走資潮,更值得關注的是投資者對新興市場的投資論述出現極大轉變。眾所周知,新興市場的潛在回報及相關風險一向較已發展市場高,但數年前起,資金追捧一個又一個「增長故事」,新興市場被描繪成高增長、高回報的投資樂土。今天,市場對新興經濟體的論述已變成高風險的高危國度。昔日「金磚四國」大行其道,頓時被「脆弱五國」取代。

美國只顧自身利益而漸漸結束量寬,隨着投資論述基調改變,相信新興市場走資潮是較長期趨勢。根據九七年亞洲金融風暴經驗,除非新興市場亂局影響到美國利益,否則聯儲局不會輕易轉軚。過去五年量寬,有超過一千億美元流入香港,近日小量資金流出、港匯創年半低位,已令股市起波瀾,宜密切關注資金流向的後續發展,特別是本地拆息變化。

(中大經濟學系講師葉德生參與本文)

莊太量

中文大學全球經濟及金融研究所常務所長、南京大學思源講座教授,著有《人生煉金術的7大抉擇》一書及300餘篇論文發表於國際學術期刊以及本地報章,並曾任中央政策組非全職顧問,現為標準工時委員會及交通諮詢委員會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