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外貿勁再惹質疑

內地一月外貿數據大幅反彈,其中出口按年急增10.6%,增幅高於去年十二月份的4.3%,同時也遠勝0.1%的市場預期值;進口按年增長10%,亦高於市場預料的3%,當月貿易順差則由去年十二月的256億美元,擴大至318.6億美元。超乎理想的出口增速,再度引發市場對中國外貿數據可靠性的質疑。有經濟學者直言,更可信的解釋是對人民幣升值的單邊押注,令外貿造假行為死灰復燃。

早前公布的一月份官方和滙豐中國製造業採購經理指數(PMI)均回落,正當市場普遍預期內地經濟增長出現放慢迹象,海關總署昨公布的一月貿易數據卻相當令人驚喜,無論是出口或進口均實現雙位數增長,遠勝市場預測。

瑞穗表示,強勁的出口數據來自發達經濟體,特別是歐盟和美國的需求復甦。法國農業信貸集團經濟學家Dariusz Kowalczyk更認為,這將有助於提振整個新興市場的人氣,因為經濟放緩的程度並不像外界預期的那樣嚴重。

與PMI數據呈背馳

不過,過於理想的外貿數據,同時也引發了市場對其真實性的質疑。申銀萬國首席宏觀分析師李慧勇表示,製造業PMI中新出口訂單指數的表現並不是很好,這和一月出口數據出現背馳,需綜合一、二月份的數據分析,才能得到較嚴謹的結論。

野村發表研究報告稱,考慮到去年的高基數效應和農曆新年假期因素,一月強勁的出口增長令人費解,相信其中有部分是因資本流入所促成。

澳新銀行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師劉利剛亦指出,內地和香港之間的往返貿易,從去年第四季度以來開始再次增加,反映出貿易商希望能從境內的高存款利率和人民幣的升值中套利。

一月出口數據大幅反彈,一方面反映出外部需求的改善,另方面也讓人懷疑虛假出口貿易再出現。因為中國在本區域內的主要貿易夥伴,例如台灣和南韓,在一月均錄得較弱的出口增長。

料「水分」情況持續

事實上,野村去年中已質疑數據的「水分」。富亨環球投資顧問財富管理董事陳寶明指,中國外貿數字與其他數據,例如製造業PMI及歐美經濟表現不符,因此多「水分」是不爭的事實,並預期「水分」情況會持續,但認為較去年初的情況有所改善。

恒生管理學院商學院院長兼金融學教授蘇偉文表示,中國外貿數據真假爭拗已經存在多年,每年都出現「水分」的問題,但他認為在按年比較下仍錄得增長,相信扣除「水分」後中國的外貿表現仍會優於全球其他經濟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