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ey Views:港樓值錢有理

早前一家美國顧問公司發表《國際房屋負擔能力調查》報告,指若以家庭入息中位數計算,香港的供樓負擔比率達14.9倍,連續四年高踞全球榜首,大幅拋離第二位的溫哥華(10.3倍),以及新加坡(5.1倍)和日本(4倍)。

香港樓價高企是不爭事實,但平均樓價應未至全球最高,該報告數據顯示,香港樓價中位數為402.4萬元,在前十名「供樓負擔比率」最高的城市中排行第九,比溫哥華、三藩市和墨爾本還要低。

此外,香港房屋有個很特殊地方,就是分為政府提供的公營房屋和私營房屋兩大部分。公屋人口佔全港人口三成,這些家庭基本上無置業必要;至於私營樓宇,銷售對象以中產為主,相信調查提及的樓價中位數,是以私營樓宇價格計算,但家庭收息中位數卻是全港人口為基礎,「負擔比率」自然扯高。

而香港是否最難置業城市也見仁見智,看最近三年的住宅樓宇買賣數字,一一年有八萬四千多宗,一二年有八萬一千多宗,到去年政府推出「雙辣招」,買賣數字也有五萬餘宗。以住宅買賣宗數來說,獲不少國際大城市羡慕。

穩陣投資 保障生活

去年住宅買賣宗數大跌,並非市場萎縮,而是「辣招效應」所致。「雙辣招」抑制樓價漲勢,同時亦「人為」地壓抑有意置業或換樓者的買樓意欲,不少人並非付不起樓價,而是「不甘心」付雙倍印花稅。因此,當有發展商推出新樓,並提供回贈印花稅款協助買家「減辣」時,便出現排隊買樓,足以反映置業者心態和市場本來的購買力。

那麼多港人設法買樓,筆者認為主要有以下因素:

一、房屋不但可作居所,更重要是有投資、保值和增值作用。尤其當銀行利息持續低水,股市風高浪急,加上香港無增值稅及遺產稅,買樓成為比較可靠的投資保值工具。

二、房屋可成為生活保障一部分。年輕人希望早日置業,除可自住和「供樓當儲蓄」外,萬一急需現金周轉,也可以物業貸款渡過難關。

由於有上述功能,加上香港地少人多,長遠來說對房屋的需求必定有增無減,所以香港房屋值錢,有其道理。

李秀恒

香港經貿商會會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