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工行(01398)代銷的中誠信託理財產品最終避過違約,但市場對內地銀行理財產品的關注度未減。內地財金官員認同,准許產品違約及允許金融機構倒閉,可以減低系統性風險。全國人大常委會財經委員會副主任吳曉靈直言,若沒有違約事件,中國永遠不可能有健康的金融市場。
中誠信託的「誠至金開1號」事件幾乎導致內地信託產品信心危機,惟最後七百名投資者接受解決方案,事件最終沒導致違約。不過,吳曉靈前日在內地一論壇上指,應讓購買理財產品或信託產品的投資者承擔應有的風險,甚至准許產品違約,「若果沒有違約發生,銀行的資金風險定價就不可能形成,提高金融配置資源的效率也無從說起。」
吳曉靈續說,市場應把握目前良好的切入點,按產品的市場規則「實現違約」,同時分析及釐清各方責任,而不是去逃避它,否則所有產品都實行剛性兌付,隱含擔保,中國永遠不可能有健康的金融市場。她認為,違約不會導致系統性風險爆發。
德銀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師馬駿早前也有類似看法,指出若內地容許個別理財產品違約,長遠可減低金融體系的系統性風險。
國務院參事夏斌在同一場合亦指出,目前中國正在實行金融改革,不代表不可以讓金融機構破產或倒閉,惟與此同時要穩住大局,避免群眾對金融機構產生不信任或擠提。
巴克萊資本前首席經濟師黃益平亦表示,中誠信託事件由政府托底,風險還會累積,總有一日會累積不下去,建議容許違約,利用短期的經濟不穩去換取長期的穩定。
中信証券國際執行董事林一鳴指出,中誠信託事件不存在法規問題,投資者其實有責任去看信託背後的投資項目,但偏偏項目「隔幾重山」,投資者難以理解,而銷售方亦是中間人,基本上沒能力賠償,容易引起爭拗,風險亦遞增,不贊成港人買相關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