負資產回增 政策多疏漏

金管局公布,第四季新增負資產按揭,由第三季的六宗升至二十六宗;負資產按揭涉款,由第三季的三千一百萬元增至一點二億元。負資產一般是隨樓價下跌而上升,自去年第二季負資產捲土重來,到第三季大幅回落,只是短暫的異數,第四季回到「正常趨勢」,政府辣招壓住樓價下調,負資產按揭只會上升。

據悉負資產按揭個案,涉及一些銀行職員住屋按貸,這類按貸不但息口低,佔樓價成數一般較高,有多高?一般達九成以上,因此只要樓價下調一成,這些按貸理論上就跌入負資產範疇。銀行與其職員之間,給予的這種在職「福利」,成為職員買樓的強烈誘因,但在樓市調整周期充滿風險,隨時有「愛你反害你」的後果。

金管局按貸指引訂下只做樓價七成,當前銀行體認樓價下跌的風險,都樂於遵循七成指引,甚至對估價持保守取態,變相再收緊一些。在這種情況下,對內部員工按貸寬鬆,成為七成指引網開一面的疏漏,造成負資產按揭高發地帶。銀行對職員「愛你反害你」,若真出現負資產,風險銀行當自擔,但員工也淪為慘情,令人質疑七成指引「開後門」,是否整體風險管理的一環失誤?

七成指引疏漏出現的另一渠道,是許多形形色色、金管七成指引管不到的「二按」樓貸。加重二按變成蹈險,固然是業主甘於冒險責任自負,但政府有為民福祉不可推卸的責任,對形形色色二按的風險隱患,政府不但視而不見,更參與其中,從事助人上車為名的二按,就有公營機構,在泡沫樓市成為「愛你反害你」的途徑。

事實上,政府更直接製造「愛你反害你」的渠道,前朝的首置貸款、當朝的「白居二」置業,都輔以較高成數的按貸。由此形成兩重效應,一方面誘使更多人罔顧能力上車供樓,另一方面在市場上推高公營房屋買賣的做價,令白居二對應的公營房屋做價,直逼二手私樓做價。兩重效應的隱患顯然都增加了置業者承擔的風險。

政府對二按氾濫闊佬懶理,另一邊廂又熱心助市民(注意是供樓能力較弱的低收入群體)上車,早被市場質疑,究竟是造福市民還是遺禍市民?究竟是想幫市民還是有心托市,或者幫銀行、按保開創生意?這些質疑沒有答案,但難脫嫌疑。若如是,政府決策則是精神分裂的,既要堅持辣招打壓,又想托市托價。

退市大勢漸成,樓市泡沫難再維持,樓價下調似無懸念,負資產增加亦屬必然,但願不致成上一個負資產噩夢重溫。香港有這麼個結局能怪誰?終究是政策偏頗、接連失誤釀成的苦果,前事不忘後事之師,曾飽受負資產折磨的香港,不應重遭此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