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匯基金派成績表,整體表現只是跟隨大圍,應該好賺的資產例如外國股票,獲得不俗收益;注定不濟的資產例如債券,一如所料蝕錢收場。全年埋單的投資收益為七百五十九億港元,縱然並非小數目,但當中差不多全由七百一十六億港元的外國股票收益撐起,不得不提高警覺。除了以賺蝕來評價之餘,更要小心目前的投資,正把環球貨幣政策風險引進來。
綜觀外匯基金的資產組合,自然是以美元資產為主,全因港元與美元掛鈎的聯繫匯率制度使然,大概別無選擇。除此以外,其他類別的資產也不少,好像港股以外的其他股票便有幾千億港元,還有八百多億港元的另類投資,當中包括外國房地產及私募基金。因此,外匯基金的表現,不但受制於美國聯儲局的政策,還深受其他主要央行的政策變化,被人牽着鼻子走。
美股去年大升真的純粹是經濟轉好嗎?聯儲局候任主席耶倫不覺得股市有泡沫,承諾利率長期超低,看來關係更大!同樣道理,從歐股及歐債中賺一筆,是當地經濟危機已成過去,抑或歐央行行長德拉吉說,會盡一切所能防止歐元區解體的「口術」有關呢?歐美貨幣政策是因時制宜,變化可以很突然。好像英國最新的失業率出乎意料大跌,正惹來提前加息的憂慮,外匯基金去年才大張旗鼓在倫敦投資地產,會否變成摸頂?
從純投資角度看,這些政策風險是必須承受的,而且相對目前的回報亦未見風險失控。不過,外匯基金不是純投資基金,主要功能是支持港元匯價穩定。理論上,用來穩定港元的「支持組合」應相當保守,由累計盈餘及政府財政儲備構成的「投資組合」才較進取,但整體觀感仍會對港元穩定有影響,尤其未來歐美的貨幣政策仍然很不明朗,要避險恐怕非易事。
外匯基金主力染指香港以外資產,明顯因為金管局身為監管機構,刻意避開角色及利益衝突爭議。這種旨在避嫌的做法,正把外匯基金暴露於主要經濟體極之不確定的政策之下,並且直接或間接把這些政策風險轉移到港元穩定之上。若然有方法降低這方面的局限,是否勝過盲目到海外呢?
其實,與其透過不同形式把錢送到外國助人創業、助人發展、助人刺激經濟,是否也可基於同樣的商業考慮,在公平及公正的原則下,把一些資金投資於本地,搞活香港經濟,而且在熟悉的市場,風險相信更容易預計及控制。當然,這需要把外匯基金的多重角色分開,甚至要重整管理模式,全部可以從長計議。這做法在其他國家或地區早有先例可援,並非完全無路可依,相比於目前外匯基金形同為投資而投資,看來更加實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