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奇投資名宿索羅斯視全球的最大不確定因素是中國未來走向,相對美國、歐洲和日本已相繼走出陰霾,目前中國正處於十字路口,政府換屆及三中全會過後,中國政經改革的決心無可置疑,可是改革愈大膽,意味面對的風險亦愈大。
中國現在已是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十至二十年後經濟體量甚或超越美國,對全球金融的影響不言而喻。然而,中國現存的問題多多,用千瘡百孔來形容並不為過,單是近年的霧霾天氣已足以令外商卻步,要治理無疑須付上多年時間,以及犧牲極大的經濟利益。
中國自去年起推出連串改革,包括銀行業利率市場化,上海試行自貿區,壟斷行業「國退民進」,證券業推出IPO註冊制及「國九條」,外匯交易研究徵費等。此等手段均放眼於長遠利益,但對金融市場難免造成短期震撼,例如反貪腐和限制三公消費,已對奢侈品和餐飲業造成打擊。內地現時希望能邊改革邊減陣痛,如銀行先開放貸款利率而暫不開放存款利率,貨幣政策偏緊,惟錢荒一俟嚴重,即須釋出資金。
穩增長更是說易行難,因為快速列車一旦煞掣後果難料。中國近年刻意降低國際對其GDP期望,長期依賴固定投資之路已行不通;早前公布的地方債總額雖低於預期,中央亦例行一句「風險可控」來釋除疑慮,但債務增長高於GDP的速度,始終令人深感不安。
中國歷來是熱錢的聚寶盆,如何對抗熱錢流入成重要課題;外匯管理局局長易綱透露,將深入研究「托賓稅」等外匯交易徵費措施。美國已啟動退市步伐,對熱錢的憂慮料可紓緩,資金亦戀棧逐步復甦的歐、美、日發達經濟體,抑制熱錢現時似無急切需要。不過,防禦措施需預早建立,待亡羊才補牢或為時過晚。
中國面對的金融風險一向較小,由於有巨額外匯儲備,人民幣尚未自由兌換,國家擁有份額龐大的國有企業,地方債暫解決不了,只需新債冚舊債,因為銀行亦是國家的。內地一向最大的風險,是經濟過熱釀成泡沫,尤以房地產為甚。然而,當經濟體要發展至發達國家水平,便需走向市場化,惟內地對「市場」仍嫌較為陌生,計劃經濟多年來尾大不掉,故此現在仍處學習過程。
索羅斯也對中國提出一個陌生的詞彙--通縮,中國歷年忙於與通脹作戰,但索羅斯警告結構改革與財政緊縮結合起來,或會陷入通縮泥淖。改革可能帶出許多不能預見的後果,國外評論中國經濟硬着陸風險一直不絕於耳,但經濟體愈大已愈難控制。新一輪改革是良藥苦口,但須有序推進貫徹始終,不要像樓市調控般弄得四處不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