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一四年是中國深化經濟改革元年,踏入新一年迎來的首個經濟數據卻沒有帶來沖喜,十二月份官方製造業採購經理指數回落到五十一,預示着透過大規模投資刺激經濟的效用愈來愈短暫。這便不難理解,為何中央不斷重申改革的必要性,把市場放在更關鍵位置,投資者對此相當受落,分析員熱烈唱好中資股,可惜改革成效不會立竿見影。
雖然十二月份官方製造業採購經理指數仍處在五十的盛衰分界線之上,但整體已跌回今年八月中央推出穩增長措施時的水平,而各分類指數包括新訂單、出口訂單及從業人員等,亦普遍回落。數據反映內地企業尤其是中小企業對前景審慎、工業增長率趨降、外部需求不強、經濟存在下行壓力。
上述製造業數據說明兩個事實。首先,中國的經濟周期愈來愈短,經濟增長在第三季才見底回升,現在又要擔心再度下行。其次,中央的宏觀刺激政策效用愈來愈有限,如果不想久不久便加碼穩增長,就要另闢蹊徑尋找新動力。因此,去年底的三中全會及其後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把重點全放在深化改革之上並非沒有道理,為的就是在今年開始釋放「改革紅利」,為經濟創造新增長動力。
所謂改革紅利就是透過改革,把那些被舊制度壓抑的生產力及需求解放出來。三十年前的改革開放,成功把計劃經濟下被壓抑的大量勞動力釋放,讓中國成為世界工廠。現在人口紅利已到盡頭,再難靠廉價勞工取勝,未來要釋放的改革紅利,必定是投資效率、經濟質量、企業創新及人才提升等範疇。可惜現在的經濟結構比以前複雜得多,既得利益盤根錯節,改革難度巨大。
中央的改革藍圖一出,市場普遍歡迎,熱切期待改革紅利到來。不過,只要想深一層,很多改革是互相牽連的,例如把資源價格交由市場決定、鼓勵民資進入關鍵產業,便要同步改革國企、簡政放權及利率市場化;又例如要打破土地財政,就得同時改革稅制、住房及土地市場。中央對改革的用心毋庸置疑,問題是逐項來做難有效果;一齊上則牽一髮動全身,甚至有半途而廢的可能,要在今年看到成果,恐怕不易。
市場對改革紅利有憧憬,有分析員更說A股將迎來牛市。不過,內地股市從來不是真正的經濟寒暑表,而且看看主要指數的走勢,更完全是另一回事,因為權重股全是大型國企,而這些正是未來被改革的對象,打破壟斷必然不利產業巨頭,市場化也不利國有大銀行。如果改革真的有成,內地股市恐怕先要面臨調整,樂觀看法是先苦後甜;如果改革遇上極大阻力,即是經濟新增長點落空,股市也難望好到哪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