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經濟逐步走出金融海嘯陰霾,惟復甦步伐不一,美國聯儲局主席伯南克本月率先退市,年底經濟回勇的英國,令英倫銀行或是四大央行中首先恢復加息。反觀,憂通縮威脅的歐洲央行與面臨提高消費稅影響的日本央行,明年很大機會焗住繼續落藥。至於環球央行過去數年持續「灌水」所形成的資產通脹甚至泡沫,均是各央行幣策的重大考驗。
儘管聯儲局九月出乎意料按兵不動,維持每月規模850億美元購債計劃,但美國第三季經濟增長向上修訂至4.1%,為一一年第四季以來最勁,亦克服早前華府拉閘關門及國會債務上限危機的影響,十一月份失業率回落降至7%,進擊聯儲局的6.5%加息門檻,全年職位增長勢創○五年以來最強。市場估計明年底前結束整個量化寬鬆(QE)措施。
英國財相歐思邦月初發表秋季預算聲明,自一○年以來首次上調經濟預測,今明兩年經濟增長預測,由三月份估計的0.6%和1.8%,分別上調至1.4%和2.4%,並稱不會改變緊縮政策,可見經濟已站穩陣腳。
另邊廂,日本央行一鼓作氣效美無限量寬,雖然成功令當地擺脫通縮,但打工仔薪酬未見顯著受惠,又要面臨明年初調升銷售稅,令市場預期日本央行將加碼放水。
此外,歐元區成立近十五年來,十月份通脹僅0.7%,首次低過日本,促使歐洲央行十一月相隔一年再度減息。
央行行長德拉吉於本月議息後稱,區內面臨長期低通脹,重申七月引入的低息承諾,且下調今明兩年的通脹預測,暗示不排除再採取行動。
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經濟教授Barry Eichengreen認為,歐央行應推行類似美國的量寬。
從歐元區及日本情況可見,央行長年落藥未必能促成實體經濟達致持續性增長。太平洋投資管理(Pimco)行政總裁埃利安指出,全球央行放水成效無法完全到位,是因為把放水成效從金融市場遞送到其他經濟環節的渠道被堵塞,因經歷金融海嘯及經濟衰退後,銀行不願大舉放貸,企業未敢加大開支。
再者,全球主要央行多年奉行放水政策,其副作用顯然可見。「末日博士」魯比尼揚言,當前排山倒海的流動性,足以促成資產通脹,甚至逐漸形成泡沫。
至於纏繞數年的歐債危機,雖然歐央行全力放水令狀況稍見曙光,全球投資者蜂擁追入區內資產,歐豬國家主權債息大幅回落,愛爾蘭本月更成為首個脫離救助的歐豬國,惟整體而言,歐洲的復興之路絕對不平坦。
首先,歐元區經濟依舊低迷,增長似有若無,十月份失業率達12.1%,徘徊紀錄新高,歐元反彈,十月份曾升穿1.38美元,對復甦主要動力的出口環節構成威脅,增長緩慢亦令政府財政及債務問題無法顯著改善。
此外,雖然希臘上月底獲評級機構穆迪調高評級,由C上調Caa3,西班牙的評級展望亦獲標普轉為穩定,但與此同時,歐元區核心國荷蘭被標普摘除最高AAA評級,較早之前,法國再被降級至AA。
更甚者,歐洲各國就財政整合到銀行業未來如何救助等方面分歧仍大,落實結構性改革亦進展緩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