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與展望:中國經改Mission Impossible

經濟增速下滑,決策部門加大投資、放鬆信貸「踩油門」;當通貨膨脹抬頭,則緊縮信貸「踩煞車」,中國過往的宏觀調控幾乎不離這一循環慣性。不過,新一屆領導人上場後,強調推進經濟體制改革,以「不出台刺激措施、去槓桿化和結構性改革」為核心的「克強經濟學(Likonomics)」,成為今年新的經濟決策路徑。上個月召開的三中全會,更一脈相承地為推出多項優化資源配置、擴大對外開放的體制改革,擘劃出未來十年的改革藍圖。不過,這改革亦被外界視為是一場近乎不可能的任務(Mission Impossible)。

中國面臨經濟結構轉型壓力,如何從經濟增長趨緩、影子銀行膨脹和投資依賴過重等問題中脫困,是「習李新政府」的嚴肅課題。

今年三月新領導就任後,隨即實施以短痛換取長期益處的改革路線,尤在六月下旬銀行「錢荒」時,容忍上海銀行間隔夜拆息竄升到13%的「鐵腕治理」,令巴克萊在六月首度定義為「克強經濟學」,核心內容包括結構性改革;去槓桿化,壓制各金融機構沒有紀律的放款行為;不實施大規模刺激政策,也不採取激進的財政和貨幣擴張。

領導人在年中提出「上下限論」,明確使經濟運行處於合理區間,經濟增長率、就業水平等不滑出「下限」,物價漲幅等不超出「上限」的改革政策邊界。

明年經濟增長傳冀7.5%

雖然政府自七月份開始推出增加鐵路投資、減免中小企業增值稅和營業稅等「微刺激」政策,令第三季度國內生產總值(GDP)增速由第二季的7.5%回升至7.8%,擺脫了經濟「硬着陸」的陰霾,其後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傳出將明年經濟增長目標維持7.5%。

上月召開的三中閉幕後,當局公布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勾勒未來十年改革藍圖。文件強調,經濟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點,核心是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係,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

利中長期發展 外資唱好

外資投行對文件一面倒唱好,認為其在經濟領域改革的力度是十幾年以來最大的,尤其在放寬准入、金融、公共財政、養老金、放開二胎等領域取得突破,將提升經濟中長期的增長潛力和穩定性。

文件提出要「放寬投資准入」,特別金融、教育、文化與醫療等服務業有序開放,加快實現人民幣資本帳可兌換,也擴大對香港、澳門和台灣開放合作。

在推動城鄉一體化方面,加快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予農民更多財產權利,推進城鄉要素平等交換和公共資源均衡配置,完善城鎮化健康發展體制。

新領導人強調:「中國目前最大的紅利,是改革紅利。」不過,改革的阻力並不小,權力與利益的分配能否擺平是最大的癥結。不論是三中的改革決定,還是被賦予金融創新改革試驗區的上海自貿區,「克強經濟學」成效如何,尚待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