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中國選擇 漸棄踏腳香港

國際投資大師韋恩轉軚看好中國市場前景,直言要捕捉在中國的投資機會,最佳方法是直接投資內地企業,認為買滬綜指比恒指適合。他在今年中才提醒亞洲投資者,可能對中國抱有過分憧憬,現時突轉軚恐怕與中國經濟下半年回穩有關。這樣轉而唱好中國的知名大師非獨韋恩一人,這已不見得新奇,新奇只在於他倡導:一是直接投資內地企業,二是買滬綜指勝於恒指。如果投資者依其倡議而行,港股勢有釜底抽薪之痛。

香港一向被視為投資內地的踏腳石,外資透過香港投資中國企業,有助摸清門路、降低風險。藉着踏腳石的角色,港股享受長時間繁榮,同時亦被大大改造,上市企業結構日益「染紅」。目前上市來源仍然維持着染紅趨勢,試想,一旦投資者響應韋恩倡議,直接投資內地企業,港股將何以為繼?

提出直接投資內地企業,不但是看好當地整體經濟,而且是喚起投資者對內地企業的信心,即認同企業經營在改善,才具備了投資價值。同時,隨着不斷改革開放,直接投資的渠道日漸暢通,資本轉移的限制日漸減少,使得直接投資可取。可見,內地改革開放的效應,正是削弱香港踏腳石角色的利刀。

對三中全會後的改革開放,韋恩無疑是投下了信心票,這不意味着他盲目看好一切。譬如,他認為中國改革步伐緩慢,難以期望出現突如其來的變化,正像中國經濟轉型,要拆下投資引擎改由消費發動,會拖慢增長速度,以往一直捨不得付上代價,只想逐步調整,以致轉型無成。

韋恩睇好A股的底氣從何而來?與年中時對中國經濟的看法反向而行,這說明韋恩已轉為看好,尤其以工業用電為依據令他增強信心,買滬綜指勝於恒指,就是睇好中國經濟優於香港。並且他推薦科技和消費板塊為亮點,可見香港與內地不同,沒有科技與消費的亮點,而這是全球市場表現優劣的分野所在,香港相比為之遜色。

韋恩觸及香港和上海競爭的話題,他指本港的優勢是貨幣可自由兌換,而且英語流通可方便外國人做生意,香港就像中國向西方打開的一扇窗,讓外資進入。不過若對內地有信心,他認為應直接走入內地的上海。所謂自由兌換的優勢,所謂中國窗口的優勢,都只不過是消減中的優勢,都會隨着內地改革開放進步而消失。

韋恩不曾點明的,為何應直接走入內地,答案是不言自明的。投資離不開成本與回報兩大要素,如果借助香港為踏腳石,無疑是多一層間接成本。「應直接走入內地」這一結論,是對內地進步抱信心、對香港倒退有戒心的表述。香港短期具優勢、中長期失勢趨勢愈來愈明顯,是值得擔憂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