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在經濟復甦方面和英國及歐洲主要的分別,是美國銀行業透過全面性的計劃修復財政狀況,與英國和歐洲當局採取零碎的重整銀行資本策略,不可同日而語。
美國當局使用「不良資產救助計劃」的資金,強制200間主要銀行進行資本重組。相比之下,英國和歐洲當局只在每個市場中,對少數銀行進行資本重組。此外,美國聯儲局早已透過量寬措施,提供額外流動資金,實施嚴格壓力測試,並註銷有毒資產。
換句話說,資金更充裕,財務狀況(資產負債表)改善,以及更多流動資金,都有利美國的銀行業。
要理解上述不同策略的差異,其中一個辦法是比較當地的銀行借貸表現。附圖顯示上述三個經濟體各自的銀行借貸總額,並經指數化以○七年一月為共同起始點。
美國自○九年開始為減少借貸而進行撇帳及減債,初步成效非常明顯,至一一年初,銀行已充分修復財政狀況,可再度開始增加貸款。相反,英國的銀行借貸在○九年初之前持續增加(主要是由借款人,特別是金融公司由向影子銀行借貸轉為向銀行借貸所致),此後,下行趨勢幾乎從未間斷。
歐元區銀行借貸在○八年底停止增長,於一○年至一一年期內錄得非常溫和的擴張(主要由德國的按揭借貸所帶動),其後再度持續表現呆滯。顯而易見,有別於美國銀行,英國和歐元區的銀行尚未完全修復財政狀況(資產負債表),因此無法支持重新作出借貸。
不過,美國的增長仍面對多項阻力。首先是由「自動削減開支機制」及債務上限爭議引發的財政限制。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估計,美國的結構性預算赤字將下降,從佔國內生產總值(GDP)的6.3%,跌至去年為3.9%,縮減2.4個百分點。
其次,儘管房屋市場是美國至今復甦最快的行業之一,但並非如表面數據顯示般強勁。儘管二手房屋銷售仍旺,但新屋銷售疲弱及私人房屋的新屋動工量下降,加上按揭貸款申請和轉按宗數減少,或引發重大的相關問題。
總括而言,美國的私人企業在修復財政狀況方面持續領先英國或歐元區。以有關準則為基礎計算相對排名(1.美國、2.英國、3.歐元區),有助解釋為何美國在過去兩至三年無論以GDP增長及股市表現計,均錄得卓越表現。
美國在未來三至五年應可逐步回復正常,實質GDP亦可自行持續增長,聯邦利率體制亦須逐步回復正常化,但預期聯邦基金利率在一六年前開始顯著回升機會不大,並孳息曲線在未來三年將續陡斜,其後在三至五年的調整階段較後期逐步趨平坦,孳息約為4至4.5厘。
在目前的商業上升周期中,預期實質增長率及通脹率均低於上一個商業上升周期,料美國息率將於4至4.5厘見頂。
成熟國家中,有證據顯示財務狀況改善,尤其美國和英國,雖然歐元區的進展較慢。在一三至一四年間通脹風險未見顯著,加上貨幣和信貸增長偏低,所以預期業務周期長期擴張,而低通脹應持續至一八年或更長時間。
只要商業活動繼續以較慢步伐增長而通脹仍低企,加上聯邦基金利率仍未開始上升的話,同時持有美國股票及債券亦屬合理。
祈連活(John Greenwood)為景順集團首席經濟師,亦從1998年起獲委任為香港外匯基金貨幣發行委員會的委員。祈連活最為港人熟悉的是其「聯繫匯率之父」的稱譽,這緣於1983年他以Asian Monetary Monitor編輯的身份撰寫了一篇文章,提出聯匯的好處,同年港府亦決定把港元與美元掛鈎,至今依然維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