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地新股上市(IPO)關閘一年來,造就新股買殼和流入香港上市,三中全會提出,要推進股票發行註冊制改革,意即IPO進行市場化,把新股定價交由市場作決定,看起來分屬理所當然,但IPO多年改革以來仍舊千瘡百孔,索性閉門不納。如今借三中全會東風,為IPO改革踏出重要一步,但市場這無形之手可自行調節,抑或會亂上添亂呢?
所謂IPO註冊制,早在成熟市場廣泛應用,發行人將公司資料準確申報後,監管機構只需審查申報文件真確無誤之後,發行新股之價值將完全由市場當家作主。這做法是遵從森林法則,股民須為自己的投資行為負責,高價買進是自甘上當受騙,並非監管機構之失職;情況就如香港創業板可全配售形式上市,開市炒高數倍亦不能問責。
中國證監會去年曾行政干預新股定價,結果一些企業即使招股價遭壓低,但甫掛牌即以倍數飆升,可見低價招股並不能保障投資者。新股招股價格雖可參考同類股,惟每家公司的前景、產品、規模總有分別,科網企業不同時間估值可以有天壤之別。
不過,內地投資者一直喝國策奶水長大,行業不景自有國策扶持,會喊窮的國企有注資、重組、補貼,股市一弱可憧憬國家隊進場及拋出救市措施,所以每當有IPO重啟消息,A股便即有負面反應,IPO能否重啟主要看股市及股民臉色,而非視乎企業集資及發展需求。
中國證監會苦口婆心教導股民價值投資,但投機搵快錢仍是主流心態。君不見三四線國企A股溢價,可高過H股數倍,惟龍頭國企反而A不及H,其一迷思是公司愈爛愈獲救,從而愈多人炒。想及此,IPO交給市場的舉措更令投資者膽戰心寒,魑魅魍魎或空群而出。
長遠來說,證監會減少干預焉知非福,A股已經運行廿三年,但股民心智仍如嬰幼兒,相信要「斷奶」後才可日漸成熟。要促進股市和整體經濟健康發展,市場化是不可或缺的一環;讓有潛力的企業可在證券市場融資從而擴展業務,利用民間資本而非緊絀的銀行借貸;讓投資者學會「用腳投票」,讓不良企業在股市版圖中消失。至於證監會可將重心和資源放在打擊違規和虛假行為,過往新股存在許多上市前用掩眼法谷高盈利,甚至與地方政府勾結粉飾帳目,結果上市斂財後大為走樣,亦使投資者對新股聞之色變。
然而,最怕是監管之手會再度癢起來,推行市場化並非朝夕可見其成效,叫停一年有多的IPO,若突然排山倒海地湧至,A股也恐消受不了,證監會需小心有序安排。IPO申請現已過度積壓,趁三中全會改革聲勢,不妨先來個「小開閘」測試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