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中全會帶來了人民幣自由化及重視市場等預期,顯示內地更多遊戲規則將向世界靠近。事實上,僅是利率改革已接二連三地出台,創新名詞琳琅滿目:七月開放「貸款基準利率」管制、九月按市場定價的「資產抵押證券」由阿里巴巴為企業引入及供市場買賣、十月創立「貸款基礎利率」、本月設立「常備借貸便利」網頁向公眾發布相關結餘。
利率自由化加劇了競爭,銀行息差收入受壓,只好轉往中間業務發展,私人銀行成為重點發展業務之一。
周末在北京主講私人銀行業務課程,出席者竟然包括全國多個地方的私人銀行家和相關人士,各人熱切討論及全情投入,財富管理業務受到深深重視。
私人銀行業務受歡迎也有其客觀因素。多份研究報告顯示,中國已成為全球擁有最多富豪的地方之一,個別報告甚至指出,中國已超越歐洲或日本,僅次首位的美國。此外,因為實際利率偏低,避免財產受通脹侵蝕,追求財富「增值」和「保值」極受歡迎。私人銀行的另一「承傳」功能,隨着人口老化而多了需求。研究發展私人財富管理,成為一門新興熱潮。
私人銀行業務並無絕對模式,傳統「保值」的概念起源於中世紀歐洲戰亂年代,保密及不受戰亂國干擾是當時的服務核心。此外,皇室、貴族和將軍的財富需要世代「承傳」,引入稅務和法律專家後,賺取管理費用的「瑞士模式」成為私人銀行主流。
近代的目的則由美國所改寫,憑新頴的金融理論和模型,制訂了大量新的金融遊戲規則,欠缺透明度的衍生金融工具更有點石成金的神奇力量,頻繁的買賣既協助客戶財富超速「增值」,又為私人銀行產生巨大中間業務收益。
然而,「美國模式」在不停追逐盈利增長的機制下,深奧難懂和複雜難明的產品最終衝進死胡同,這模式於金融海嘯後面臨全面改革的命運。
那邊廂,貧窮但不潦倒的美國巧妙地開展了另一戰線。稅務處理是私人銀行的另一服務重點,利用國際稅務漏洞,借助各種離岸中心,千方百計躲避稅款。當中,客戶或銀行可能出現越軌行為,成了執法單位不能接受的藉口。
瑞士本可借助《銀行保密法》拒絕透露客戶資料予美國,這防線於去年底和上月失守,先後與美、法簽訂新的稅務相關協議,客戶資料再不是絕對保密了。大小私人銀行遭到重罰,一些員工被捕或被列入黑名單,銀行持續裁員和收縮業務,二百多年歷史的老牌瑞士「威格林銀行」結業老去。
原屬防止洗黑錢的「認識你的客戶」(KYC)規則,新要求已伸展至逃稅和瞞稅範圍,與富人交往涉及更多私隱的尷尬事項,業務營運困難,監控成本上升。私人銀行的「增值」、「保值」和「承傳」三大目的面對嚴峻考驗。
然而,因為市場自由化而期望拓展財富管理收益的中國,銀行家繼續摸着石頭勇往直前,其美夢將與國際標準相悖,願更多的合適建議可助中國金融市場自由化成功轉型。
具三十年經驗的資深銀行家,目前擔任香港城市大學兼任教授、香港銀行學會高級顧問、香港教育局資歷架構的銀行業行業培訓諮詢委員會委員。他分別於英國和香港取得工商管理博士學位及金融學等三個碩士學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