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購瘋潮 顛覆傳統市場生態

五年前,阿里巴巴旗下的天貓網借用了「光棍節」,訂出每年十一月十一日為全年最大型的促銷日。經過幾年「發揚光大」,當天的銷售額已由最初的五千二百萬元(人民幣‧下同),勁增至去年的一百九十一億元,而今年首五個小時,成交已一舉突破百億元。中國一下子成為全世界最大的網購國,參與的商戶數目破紀錄、寄出的包裹破紀錄。創下多個紀錄的背後,不僅是實在的金錢利益,更值得深思是背後引發的連鎖反應,對市場帶來的各種顛覆效應。

今年的雙十一,線上線下各大消費企業早就磨拳擦掌,定下連串促銷戰略,一方面凸顯中國消費市場的龐大潛力,幾個小時的網購銷售,超越了美國感恩節後購物日(黑色星期五)的全天成交。另一方面,激化了虛擬網絡消費平台(電商)與實體零售的競爭,天貓估計今年雙十一可錄得三百億元銷售額,其他網絡商紛紛參戰,大品牌都要向電商靠攏,雪球效應不斷滾大。

早前有國際會計師行預測,中國網購規模到二○一五年將達五千四百億美元,折合為三萬幾億元人民幣,相當於去年網絡零售市場一萬三千億元的兩倍,即三年間每年持續增長四至五成。

網購來勢洶洶,要支持萬億元的連續高增長,消費市場必須高速發展,但去年內地網購增長六成七,增速相當於全國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的四點七倍,明顯地網購正快速蠶食實體零售商戶的市場。月前,內地十家家居連鎖賣場曾集體對抗,雙十一前夕多家零售商已開展全天候式線下促銷活動,促銷期、折扣幅度在在不讓電商專美。

不過,當大家熱烈討論網購會否取代實體零售,甚至英國有調查機構指網購趨勢已成,將嚴重威脅實體零售商,估計二○一八年前,每五間零售店將有一間要結業之際,擁有巨大消費用戶群的一班電商,贏的又豈只是一個市場份額這麼簡單。

這批電商較實體零售商優勝的是,他們實際擁有上游資源,搭建的網絡消費平台,具有無限放大的槓桿功能,每增加一名商戶、多一名消費者,多一宗交易所需的額外成本非常低,尤其是電商龍頭享有品牌及規模效益,首先贏的是成本優勢。

其二是贏在商業模式之上。一般零售店開門做生意,要租店舖、聘請員工、預備存貨,樣樣缺一不可,而且事事需財,還要等待顧客自己找上門才「有錢回籠」。電商的模式卻是顧客在網上先付款,貨品由旗下商戶送出,貨到後電商才施施然找數,期間現金一直停留在電商的支付系統中,當流量愈大時,所積存的金額便愈大,由現金流所造就的力量就愈大。看來,電商網購顛覆傳統零售業,已是勢不可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