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地第三季經濟增長確定回穩之後,房地產調控隨即升溫,有點打完齋唔要和尚的味道。今年連續多個月位居樓價升幅之冠的北京,剛宣布七條調控措施,做法被視為全國領先指標,嚇得本港上市的內房股全線下挫。其實,「京七條」嚴格來說並無新意,就算當中被視為最新鮮的「推出自住型商品房」,亦不過是新瓶舊酒的限價房而已,股民有甚麼好怕?
「京七條」主力在監督限購、收入審查、控制定價、信貸政策、切實增加供應等幾方面着力,全部是延續現有政策,只是今次動員更多人參與,加強執行力度。由於政策早已存在,反而令人懷疑,是否一直以來執行不力?其實,樓市調控向來是上有政策、下有對策,就算措施再嚴,亦可輕易化解於無形,當遇上風聲緊時,才例牌發個措詞嚴厲的公告,不久便打回原形。
至於要求銀行限制房地產相關貸款,同樣姿勢多於實際。每年到這個時候,商業銀行信貸業務的年度指標通常已做得差不多,沒有迫切需要搶信貸生意,普遍都會收緊原有的利率優惠,而客戶亦很清楚,在年尾借錢例必要付出較高利息,直至明年銀行開始衝新一年度業務指標為止。因此銀行配合收緊信貸,不過是賣個順水人情。
那麼推出自住型商品房,是否真的可從增加供應着手來壓抑樓價升勢呢?這種商品房的特點是限價和限制單位類型,並按同區樓價七折發售,買家要參加抽籤,購入五年後才可轉讓,還要按比例上繳增值得益,與本港的居屋相似,實際卻非北京首創。其實,內地很多城市包括北京,早已有政府主導的限價房出售,只是買家有收入限制,而北京現在的做法則不設收入門檻,只看戶籍及是否擁有物業,更標榜要達到整體供應的五成。
可是北京這種新型限價房,設計上有不少漏洞。由發展商自行買地興建,售價又是按同區私人住宅價格來打折,只要能托起附近樓價,絕對可跟隨市勢水漲船高,賣得平是相對而非絕對;而且發展商起樓時,設計和用料肯定將貨就價,利潤仍有保證。不過,更重要的是這類限價房買家如果是一直無力買樓的一群,即是並非推動今年以來樓市火紅的動力,未來增加多一類型住宅銷售,反而可為發展商增加新客源,豈止除笨有精!
今年一至九月,內地住宅商品房銷售面積按年增兩成三,銷售額升幅更達三成四,可見量升之餘,樓價升得更急,量與價的升幅差距更是連年擴大,而這是在中央連續多次推出號稱史上最嚴厲調控的結果,可見調控效用多大。樓市最大的既得利益者向來是政府,因為財政要錢,經濟要增長,只要這利益關係不變,發展商及投資者何須懼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