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發債提限及政府關門的政治鬧劇,已到了令人厭煩的地步,評級機構惠譽國際也按捺不住,宣布把美國列入負面觀察名單,若然情況無改善,有很大機會被摘除三條A的最高信貸評級。今次是繼兩年前,另一評級機構標準普爾破天荒把美國的主權評級從AAA降至AA+之後,新一場降級風暴,反映美國政客並沒有吸取教訓。因此,不論今次能否避過違約,惠譽都應該把美國降級。
惠譽在聲明中直言,雖然相信美國朝野在最後關頭可以達成共識,提高政府發債上限,並通過財政預算令政府部門重開,可是近期一而再出現的政治冒險行為,已經損害美國政府的運作效率,以及外界對美國的信心,並會削弱財務靈活性,增加債務違約風險。因此,在明年第一季或以前完成的檢討,將會把政治因素加入考慮。
這些觀點與兩年前標普下調美國主權評級時提出的理據,真是如出一轍。在一一年八月,朝野政黨雖然趕及最後關頭達成發債提限協議,避過違約,但當時標普已明言,美國制訂政策的效率、穩定性和可預測性已被削弱,導致政府財政及實體經濟面臨更大挑戰,而國會與白宮之間的角力也令往後能否達成廣泛的財政收支計劃變得悲觀,結果作出降級決定。標普當年所做的,相對其他評級機構,確有先見之明。
從上次債務違約危機到現在,情況不但無改善,鬥爭反而變得更激烈,危機一浪接一浪。兩年前避過違約的條件是民主共和兩黨同意就未來多年的財政收支展開大談判,結果談不攏並觸發今年初自動削開支及加稅的「財政懸崖」。怎知跳崖才幾個月,又開始為新一年度財政預算爭拗不斷,控制國會眾議院的共和黨更把通過預算和提高債限綑綁一起,在民主黨不退讓下,搞到政府半癱,債務瀕臨違約。
其實,就算美國朝野在十月十七日發債觸頂的死線前達成協議,也不見得可化解危機,實際是拖延時間。因為目前最有機會被接納的方案,只是把債限短暫延長幾個月,而臨時財政撥款也只夠政府部門重開並運作至十二月。換言之,在下一個死線到臨時,朝野將再一次鬥個你死我活,屆時說不定又會以另一個短暫方案打圓場,令爭拗無休止地延續下去。
釐定主權評級的主要考慮因素包括還債能力、財政赤字、國際收支及宏觀經濟等,在正常情況下,美國絕對能應付自如,問題全出在政治上,有錢也不能還債,並且拖經濟後腿。有研究指過去三年,兩黨的鬥爭令美國經濟增長減少一個百分點,失去二百萬個職位,完全是自作孽,還拖累環球金融市場。美國如此不負責任,早就應該被降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