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樓市自去年開始逐漸走出陰霾,即使樓價升幅稍遜預期,市場普遍都認同美國樓市已經進入復甦,全美業主理應可以受惠;但事實並非每個業主都可以享受到樓市復甦的成果,更有業主表明有生之年絕對不會再置業。
金融海嘯距今已經有五年時間,雖然數據反映美國樓價持續上升,但不少物業的租金仍未重回海嘯前水平。就算業主將物業出租,收取的租金亦不夠支付昂貴的房貸,業主更要花費額外開支,租住另一個單位。現時美國愈來愈多業主難以承受房貸和住屋開支,他們計劃放售手頭上唯一的物業,以後都不會再置業。
美國官方數據顯示,全美的住房擁有比例(Home-ownership Rate)創十八年新低,由金融海嘯前高峰的70%跌至現時的65%,更有經濟師預期比率將會進一步下跌至60%。大批業主變成租客,令到美國的租務市場迅速膨脹。
美國商務部指出,住房擁有比例每下跌一個百分點,就會有大約110萬個家庭轉移到租務市場;而為了應付急增的需求,自樓市陷入低谷後,公寓大廈的數目已經激增超過三倍。
有分析師表示,金融海嘯動搖了「物業是財富增值的資產」的價值觀,令美國人對置業產生陰影,加上為防止樓市泡沫產生,美國計劃收緊房貸的規定,亦令原本有意置業的美國人卻步,所以會拖慢樓市的復甦腳步。
不過,有部分經濟師仍然對樓市抱有樂觀態度,他們認為隨着美國經濟復甦,年輕一代及移民人口將會帶頭組成大批新家庭,市場只要耐心等待,屆時置業的需求就會再次上升。
李宏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