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自由貿易區正式掛牌,無論中央、管委會及進駐企業均抱着先開業、再慢慢摸索,「摸着石頭過河」的精神,具體如何運作無人確知。不過,自貿區能在半年內迅速玉成其事,顯示中央和上海市政府的決心和效率。香港形勢處於被動,須密切關注「競爭對手」的一舉一動,否則將面臨被邊緣化、甚至被淘汰命運。
自貿區掛牌未有隆重其事,過程簡短亦沒有顯要官員出席,但有分析認為,其成立意義可媲美深圳特區。自貿區的重點在於金融創新,保稅區監管有形的貨物容易,自貿區監管無形的服務業困難,面對的障礙自當不少。「先行先試」要有勇於開拓的精神,未成功前先要敢於失敗,善於吸取經驗和教訓,若非如此,自貿區恐會淪為虎頭蛇尾。
中國由開放之前的一窮二白,到如今進入小康社會,惟低成本和勞動力已不復再,若要再進一步免墮入「中等收入陷阱」,須啟動新一輪改革。創立深圳特區,當年可「破罐子破摔」,但中國現已是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不容稍有差錯,改變遊戲規則意味伴隨着風險,包括市場風險、流動性風險、交易對手風險等,如何在資本開放與金融穩定之間取得平衡是關鍵。
無可否認,中國仍存在許多計劃經濟的手影:貿易不便利、金融不流通、融資成本太高,過多的規條和關卡亦故步自封。利率、匯率和資本管制,過往都是碰不得的題目,可是由今日開始將在試驗區內嘗試打破禁忌,難保政府干預這個「有形之手」又癢起來。「兩個制度」且或催生企業的尋租或套利行為,內地今年初企業虛報出口數據,從中漁利的現象便是最佳例子,當局要克服既得利益者的阻撓、未得利益者加入搶奪。
內地的弊端正好是香港的優勢所在,使香港獲得「自由港」帶來的商機,尤其與珠三角唇齒相依;現下上海與香港的競爭的議題鋪天蓋地,前者既在離岸人民幣業務競爭,兼具「在岸」和走向「更自由」兩大條件,香港僅憑「背靠中國」已無優越可恃,若能與對手相輔相成「做大個餅」誠屬美事,惟內地窗口愈開愈多,到上海的試驗成果複製到全國各地之後,香港分到的餅未必夠「餬口」。
香港彈丸之地卻創出巨大經濟奇迹,區區二十八平方公里的上海自貿區能有多大成就,需拭目以待,打着「自由貿易」和「試驗區」的大旗,店雖小但牌匾很大,更聚焦了全球目光,其重要性是撬開一條縫與國際接軌,自貿區開門營業後,未來兩、三年仍需在法規、制度、政策中探索前行,難望一步登天。現時自貿區只有偉大抱負,細節尚欠奉,進展順利達至成功仍是後話,但懷疑歸懷疑,香港須做好準備應對新挑戰,不然將不戰自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