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於今年內啟動退市幾乎已成市場共識,聯儲局預期管理技巧之高令人嘆為觀止。最初每逢提及退市便觸發市場震盪,但隨着不斷地一時唱白面、一時唱紅面出口術,到了今日即使聯儲局開始減少買債規模,只會被市場認為不明朗因素已消除,隨時成為推升大市的理由。
處理危機的人士可以借鏡,如果醜婦終須見家翁,與其遮遮掩掩,甚至用一個大話去冚另一個,不妨考慮採用逆向思維,主動出招爆料並且持續進行,去到某程度令到大眾麻木甚至厭煩,危機事件就可以被淡忘甚至結束。
中國傳統智慧有所謂飯食七分飽,事讓三分利。據悉,有研究指長期處於七分飽,有少少飢餓感的動物會較每天都吃飽的同類長壽。筆者無意去細究這些動物研究的真確性,但會保持對傳統智慧的尊重,相信「每餐七分飽、健康活到老」的說法是提醒人們吃東西不要過量,所謂過猶不及。
筆者有兩個股票組合,一個是長期投資,以收取股息及長遠增值為目標。另一個交易組合以尋找短期獲利機會。筆者於七月初的跌市中為交易組合買了一些中資金融股,當時也定下短期的獲利目標位,上周已趁中資金融股近期的強勢表現而收割獲利,當中有些超過預訂目標,也有些低過預訂目標3、4個巴仙,筆者仍心滿意足,因為只要有資金,就有子彈等待下個機會。
上周留意到有基金在52周高位附近減持某中小型銀行股,才記起創興銀行(01111)的收購仍然未有定案。每逢有本地銀行私有化或被收購的消息,必定帶來尋寶熱潮,刺激一眾中小型銀行股價急升。但根據歷史經驗,於短時間內連續出現兩單銀行私有化或被收購的機會是微乎其微。
原因好簡單,以○九年招商銀行(03968)以接近3.1倍市帳率收購永隆銀行為例,當出現第一單收購消息後,其他中小型銀行馬上變成奇貨可居,第一單的收購價會成為benchmark(基準),其他中小型銀行股東不會願意賤賣資產,若這時有人進行第二單私有化或收購,無疑是火中取栗,定必要付出相當高的代價,取易不取難是理所當然的事,生意人何苦要以硬碰硬呢?
留得青山在,哪怕無柴燒,只要有資金將來總會有收購的機會。因此,如果有投資者在出現第一單收購消息之後才買入其他同類型銀行的股票,以博成為第二個灰姑娘的機會,幾乎注定要失望收場。
因此,如果想賺私有化或收購的錢,應該在市場對相關消息完全淡忘,沒有任何憧憬的時候,便要收集相關股票;相反,到了收購新聞曝光,相關股價飛天,無論買中被收購對象與否,都是趁機獲利的時候。
市場先生
有「散戶Blog王」之稱的市場先生,對國際及內地金融股有精闢獨到的研究,亦為金融股的忠實支持者。市場先生深信價值投資可達至財務自由,追隨巴菲特、格雷厄姆等大師的投資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