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嘯五年後監管未到位

二○○八年九月十五日雷曼兄弟申請破產,觸發世紀海嘯,五年過去,震央美國以至全球經濟已復甦過來,金融體系表面上比海嘯前更安全,但美國及歐盟遲遲未全面實施《巴塞爾協定三》,改革浪潮未竟全功,歐元區主權債和中國地方債仍危機四伏。專家認為,若監管機構未能對大銀行加強監管力度,再重演海嘯的風險仍在。

曾參與救火的美國前財長保爾森形容,○八年金融危機是百年一遇的風暴,置身當時風眼的所有人都未曾有此經歷,幸運是我們能安然度過危機。

○八年跨國投資銀行雷曼兄弟倒閉掀起金融海嘯,掀起一系列監管行動,《巴三》、被稱為華爾街法案的《Dodd-Frank金融改革法案》、零售銀行實體分隔方案等措施在各國監管機構努力下相繼獲落實,G20峰會將場外衍生工具納入監管範圍列為重要議程之一。

雖上述具爭議的金改措施致力將環球金融業撥亂反正,但魔鬼卻在細節中。以法案核心的「沃爾克規則」為例,該法規旨在禁止銀行以本身資本,從事風險極高的坐盤交易業務,但在業界不斷游說及不同監管機構各不相讓下,至今落實進度緩慢。

美國金改 進度緩慢

聯儲局前主席沃爾克批評當局用三年時間撰寫沃爾克規則的條文荒謬。律師事務所Davis Polk & Wardwell估計,美國金改法案提出的四百項條款中,僅40%達成共識和完成立法程序。

資深財資市場人士陳鳳翔指,儘管各國及地區有意實施類似的美國金改法案,但至今未能落實,環球而言,金融市場邁向更透明監管仍有很大改善空間。

近年美國股市及香港樓市屢創新高,東南亞國家經濟情況亦較五年前好。陳鳳翔認為,受海嘯重創最深的不是經濟,而是金融業前景,銀行和金融股股價最能反映情況,現最值得關注,仍是影子銀行帶來的風險,應對方法是加強監管及聯儲局延遲退市。

模式已變 風險未減

交銀香港首席經濟及策略師羅家聰承認,現時環球金融風險並無較海嘯前減少,只是改變了風險存在模式,政府一方面將CDO等有關槓桿擠走,另方面卻向市場注入資金。現今最重要是市場游資和資金量是否與實體經濟匹配。

在後海嘯年代,環球加強金融監管已成大趨勢。金管局總裁陳德霖就曾在《匯思》指出金融危機教訓,包括金融創新未能加強金融穩定,不論核數師、評級機構、分析員等均未能適時對市場預警,更遑論防止危機發生,金融市場的自我規管和糾正未能發揮作用,無可避免要實行更嚴謹監管。

環球金融改革進度:取得進展

‧銀行出售不良資產或進行減值

‧新資本及流動性要求*

‧衍生工具結算、監管評級機構

‧禁止銀行經營坐盤交易(美國)

‧限制薪酬(歐洲)

‧限制商業銀行經營高風險投行業務(歐洲)

未解決問題

‧銀行「大得不能倒」

‧持續依賴央行支持,包括透過量寬及特別流動性

‧全球多家大型銀行仍由政府接管、持有或提供援助,包括蘇格蘭皇家銀行、萊斯銀行、意大利Monte dei Paschi di Siena,及愛爾蘭Anglo Irish等

*包括提高銀行普通股本一級資本充足率,2014年底前由目前2%調高至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