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地經濟回穩 趁機加速改革

內地上周開始陸續公布的八月份經濟數據普遍向好,製造業採購經理指數、外貿進出口表現,以及昨天出爐的通脹數據,均顯示經濟開始回穩。在今年中,市場十分擔心內地經濟下行,中央當時提出了下限穩增長及上限防通脹的論調,表明不會容忍增長速度大幅放緩,從最新的數據來看,經濟應已重回中間區域。

市場解讀這些數據時,一致認為穩增長措施見效,所指的自然是早前推出的一系列「微刺激」政策。雖然聲勢不像以往浩大,實際上仍然是以往那種投資帶動增長的招數,具體包括暫時減免小微企業的稅務、簡化進出口通關手續,而最矚目的則是增加投資鐵路、城軌系統等基建設施。以規模而言,不能與幾年前的四萬億刺激措施同日而語,性質上則大同小異。

當然,外圍經濟回穩亦肯定給中國穩增長幫了一把,尤其是美國經濟溫和復甦,歐元區經濟亦有見底迹象,對中國的出口產品提供一定支持,這從最新的外貿數據可以印證。不過,中央一直十分重視的內需,仍然未見有突出表現,內地八月份的進口增幅遠低於預期,通脹也低於預期,尤其是非食品價格按月只錄得百分之零點一的增長,均反映內需相對疲弱。

無可否認,「微刺激」的規模與以往比較,已屬十分忍手,但始終會有後遺症,因為各地政府在穩增長大旗下上報的基建項目,絕對不是微刺激那麼簡單,加起來也是千億元人民幣計。如果獨立看待這數額,或許說不上是甚麼大問題,可是各地政府早就債台高築,再把債務疊加便非同小可。難怪有中央智囊級官員按捺不住,直言正在進行中的地方政府債務審計,結果將會十分「驚人」。

還有一點值得注意,就是中國經濟能迅速穩定下來,有可能帶來意料之外的後果,就是熱錢重臨。當前亞洲新興經濟體受美國聯儲局即將退市的衝擊,已經出現走資潮,經濟亦正在轉壞。其實,退市只是減少放出新資金,之前放出的存量資金一點也沒有減少,走資只是熱錢轉移陣地,因此轉投經濟已回穩的中國並非不可能,屆時將會增加人民幣升值壓力,八月外貿順差達二百八十五億美元的年內新高,便是一個訊號。

新一屆中央政府上場不久,便遇上經濟放緩,結果要優先處理穩增長,一直強調的調整結構、轉型升級始終未見真章。現在經濟既已回穩,與政策下限有一段距離,相信毋須加碼保底;而通脹亦溫和,與政策上限也相距甚遠,不用急於緊縮銀根,無疑是個有利時機盡快推進經濟結構改革,打破既得利益的框框,釋放市場力量,這樣才能真正激發起消費和內需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