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中全會遲開料拗政策

中共中央政治局決定在十一月召開第十八屆三中全會,回顧過去二十年,三中全會基本上於十月舉行,若是次會議遲過十一月十一日,或為改革開放以來召開時間最遲。分析指,三中全會主要任務是制訂經濟建設與經濟改革的方針政策,本屆三中全會為二十年來最晚,顯示當局需要更多時間對重要的改革議程達成共識。

多項改革需時達共識

《華爾街日報》報道,中國在七月取消銀行貸款利率下限,標誌着經濟轉型計劃向前邁出重要一步,但這或是新一屆領導人最後一次輕鬆推進改革,因新領導人主張讓市場機制發揮更大作用,並將經濟增長重心轉向內需的結構調整方案,或在日後遭遇強烈反對。在第十八屆三中全會上,預期改革提案或遭「瘦身」,甚至完全不被提上議程。

報道又引述曾擔任政府顧問的經濟學家黃益平稱,負責起草經濟改革方案的工作小組,力圖於秋季提交方案,相關改革方案包括取消對土地所有權及城鎮戶口限制;調整稅收體系;放鬆對能源價格的控制;放開金融機構存款利率管制;放鬆對資本跨境流動的限制等,惟許多潛在方案將有損國有部門利益,並令改革面臨巨大阻力。

野村首席經濟學家張智威昨在報告指,原先預期三中全會將在十月召開,推遲召開或顯示當局需要更多時間對重要的改革議程達成共識。他料十一月會議將出台廣泛改革清單,並會對經濟產生深遠而長期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