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ey Views:投行 不是賣菜

筆者自問從來不是一個精打細算的人,每次食飯埋單的所謂check單都只是隨意望一眼,總之金額不是「出人意表」,我大都不會逐行逐行計算。至於那種到快餐店點餐時研究套餐還是散叫抵買的學術行為,我更加甚少參與。

最近在社交網站看到有人以長篇大論分析快餐店點餐的最佳策略,作者精打細算地比較個別套餐和食品定價,指出如何散叫會比套餐抵買。

網友的回應各有不同,有些會為自己比商人聰明而興奮,有些會批評這是商人欺騙消費者的手段,自然也會有人搬出「合理」與否來討論。

若果我說,因為以套餐出售並使消費者選餐時更為方便,所以要為此方便付出多一點價錢又是否「合理」?或者,有人會認為即使套餐比散買便宜,只是商人將食品抬價,營造出套餐比較抵買的假象,甚至藉此令消費者多買一些沒有需要的東西,是為綑綁銷售。

想深一層,消費者不知從何被教育到套餐要比散買便宜、或者買得愈多愈便宜才叫「合理」。

風險承受 歐美有別

我老闆常說,投行銷售金融產品不像街市賣菜,絕對不是愈多愈平。謹記投行出售金融產品需承擔風險,特別是衍生產品,當中涉及不少對沖工作,當模規達到一定水平,對沖成本或不降反升,而規模愈大風險愈大,所以必須要收取客人較高的風險溢價。

老闆講解以上道理後補充一句,理論還理論,在現實世界或有所不同,歐資投行通常嚴守以上原則,而美資投行往往為了完成「單刁」,而願意承擔多些風險。說到尾,何謂「合理」?視乎觀點與角度。

大健

財務碩士畢業,投身財經記者行列數年,之後無論轉職歐資投行,抑或現任職英資金融機構,始終情繫中環,相信各有前因莫羨人。

微博:http://t.sina.com.cn/taik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