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會難谷起經濟

四年一度舉辦的世界盃足球賽、奧運會對經濟有利?每逢有國家或城市要爭取主辦大型國際賽事,都會大打經濟牌,事前預計建設場館、招待遊客等活動都會令當地總收入明顯上升,但究竟實質情況又如何呢?

以○二年日韓聯合主辦世界盃足球賽為例,事前韓國政府估算需要投入15.4億美元做場館建設和相關基建,並將會帶來88億美元經濟收益,相當於國內生產總值(GDP)上升2.2%。日本政府則估算需要投入110億美元,但帶來260億美元收益,相當於GDP上升0.6%,後者看似很少,但當時日本GDP十年平均年增長僅1.1%。

增基建高估經濟效益

實際情況是:南韓○一、○二、○三年GDP增長率分別為3.97%、7.15%、2.8%,除了○二世界盃年高於當時十年平均值5.5%外,前後兩年都跑輸平均值。

日本情況也不見得很好,那三年GDP增長率分別為0.36%、0.29%、1.69%,除了○三年即世界盃翌年跑贏十年平均值外,其餘兩年都是跑輸,舉辦世界盃似乎並沒有帶來預期的經濟增長。

為何事前預計與事後實際會有頗大落差呢?有分析認為,當中遊客人數及消費增長往往被高估,因為絕大部分入場觀賞賽事的觀眾都是本國居民,他們只是省下在其他地方消費的金錢來用在觀看賽事上,實質個人全年消費沒有特別增加。

此外,外國遊客人數在世界盃月雖然會有增長,但通常都一窩蜂集中在賽事月上,賽事前後的日子遊客反而減少,實質全年的遊客人數沒有顯著增加。

科技大學經濟學系主任雷鼎鳴表示,近年多個學術研究,都否定奧運會、世界盃會為主辦國帶來經濟或金錢上利益,反而「通常蝕錢蝕得好緊要」。他指出,當中尤以增加基建的經濟效益常常被高估,在賽事過後,場館使用量低反而成為經濟負擔。

美國高明 運動商品化

他又說,印象中只有八四年洛杉磯和九六年亞特蘭大兩次由美國舉辦的奧運會是有錢賺。究其原因,主要是這些城市都比較富裕,道路、交通、酒店等基建完善,體育場館等設施亦充裕,事前主辦城市不需要投放大量金錢做建設,省下不少成本。此外,美國人將運動項目商品化的伎倆亦高明,於廣告和電視轉播的收入上賺了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