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財奴:阿里巴巴上市的疑惑

上周大市二度牛皮後扮突破再升,升抵22,300點水平後回軟。但周一收市後滙控(00005)宣布的第二季度業績未如理想,帶動大市連續調整兩天。同時市傳阿里巴巴集團大股東馬雲因上市後持股只略多於一成,希望能以類似太古(00019及00087)用類似AB股形式,分開投票權益和財務權益股份,望能達到以小控大,保護話事權。但最終與香港監管當局摸底後,據說未能如願,故或會不在香港上市。

理論上,新興市場經濟急速放緩,以此市場為商業銀行火車頭的滙控,業績好打有限,不足為奇。問題是,集團算是表現較佳的,就是現任行政總裁歐智華出身的環球資本市場部,亦即所謂「炒房」。正所謂,行船跑馬三分險,更何況三更窮五更富的炒賣活動。

炒賣非滙控所長

當然,像滙控這種有龐大跨國商業銀行業務的金融集團,對大型國際客戶的實需貨幣換兌,根本就早着先機。加上滙控為歐洲美元債主要莊家之一,對大戶買賣此類債券取態,同樣有過人的了解。

故此,它在這兩個主要市場(外匯和歐洲國債及企業債)的炒賣風險,遠比外界想像中低。所以,滙控炒房賺錢,應該是理所當然。但若論投行坐盤炒賣,滙控又算是老幾?所以,出身炒房的歐智華,絕非一線投行人才,否則早就給人挖走。從某種角度看,滙控一直的長處,應該是在刻苦經營的商業銀行業務,雖然相對薄利多銷,卻又相對長做長有。但大家都知道,這絕非歐智華的長處。

事實上,他絕對是在最壞的時候撤出美國商業銀行市場。但反思它大舉收縮美國業務後,其經濟卻持續復甦。從炒房角度看,歐智華把前任高買的美國業務,沽個十年低位。

至於,阿里巴巴集團未必在港上市一事,我認為媒體可能未必了解國情,又或者可能刻意營造新聞。單純從某些媒體,只集中說香港監管當局,不應為阿里巴巴上市的五斗米折腰,而更改尺度,卻懶理他們時常崇尚的美國當局,讓臉書在上市時,擁有阿里巴巴所求。這是無知?還是刻意忽視?臉書在一二年中的招股事宜中,美國監管當局允許它可以用馬雲想用,以小控大的結構上市。

從斯諾登(Snowden)事件,和阿里巴巴上市前最新股東結構看,我認為阿里仍然有很大機會在香港上市。美國,在宣傳推廣上雖然位列全球一線,但它在資訊監控上的所作所為,絕對是口是心非,令全球憤慨。

所以,任何中國科網巨擎,若是為小股東着想,絕對不應到美國上市。因為,美國有資助訴訟的習慣,律師可以事前不收分文,為了日後可分享的集團賠償,而帶頭興頌。

選擇在香港上市,怎麼說都是自家人的地方,萬事有商有量。再加上,阿里巴巴股東中有大量中資背景的金融巨擎,應該會喜歡留在自家人地方上市。

至於香港監管當局,遷就阿里在港上市,並非忽視法治、刻意逢迎,而是與時並進,鼓勵科技創業。

申銀萬國聯席董事 鄭家華(作者為註冊持牌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