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筆陣︰雙權出擊 以攻為守

上期本欄提到,美國進入收水大時代,「伯南克認沽期權」隨時到期,投資者可趁機小注買入馬鞍式甚至束勒式期權,好淡做齊,博其大爆。有朋友問,市場大風大浪,要麼索性止蝕離場,要麼打穩陣波買入防守性資產,方為理性選擇、投資王道。反其道而行押注衍生工具,風險豈非更大?

非也!行為金融學早已告訴我們,面對風險和不確定性時,個人投資行為未必符合理性選擇原則。○二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Daniel Kahneman與Amos Tversky的「前景理論」(Prospect Theory)就指,投資者對獲利和虧損的敏感度大為不同;即使以相同幅度的回報及虧損計,蒙受損失時所產生的痛苦程度遠超獲利時所產生的快樂程度。

投資者敢輸不敢贏

因此,我們在投資獲利時,由於邊際快樂較低,往往趨向小心謹慎,不願冒險,是故坊間有所謂「有食唔食,罪大惡極」的說法;反之,在面對相同幅度的損失時,由於邊際痛苦較高,不願接受,故傾向合埋雙眼放手一博,孤注一擲以求翻本。

舉例說,若眼前有兩隻股票可買,第一隻肯定賺1,000元,第二隻則有一半機會賺2,000元、一半機會食白果,你會選擇哪一隻?研究顯示大部分投資者會選擇前者,賺了再算。相反,假如第一隻肯定蝕1,000元,而第二隻有一半機會蝕2,000元、一半機會平手離場,那麼,即使買入兩隻股票的預期值其實一樣,大部分投資者仍會選擇第二隻,希望全身而退。

這種賺錢時避險、蝕錢時冒險的傾向,往往令投資者入市後出現「敢輸不敢贏」的心態,最終「止賺不止蝕」,落入「贏粒糖,輸間廠」的境地。

公用股早已陷險境

因此可以推斷,要投資者在上月恒指大跌千五點下嚴守紀律、理性止蝕,頗有難度。至於打穩陣波買入防守性資產,更是大鑊。今年一月在本欄的《公用股身陷險境》一文中已經明言在收水預期下,過去數年一直叱咤市場、愈升愈有的低息避險資產,形勢不妙;對持續走強、投資者財息兼收的本地公用股更有戒心。

現在半年剛過,水還未收,價已下挫;一個月內中電、煤氣、電能和領匯等股跌幅最多逾一成甚至兩成,可謂愈防守愈見鬼。

買齊看好看淡期權

因此,為了控制對虧損的敏感度,投資者控制注碼,同時買入(絕對不宜沽出)看好與看淡期權,既能以小注限制風險(輸晒罷就),亦可以高槓桿補小注之不足;只要波幅夠大,不論開大開小均有賺錢機會,且無補孖展壓力,實在除笨有精。

既然波幅不足,好淡皆輸,但由於注碼夠小,投資者無「輸爆廠」之虞,仍能保留日後入市能力,更是在市場長期抗戰的關鍵。

市況不明朗時,採取防守性策略是對的;但何謂防守性,卻因時地而異。投資策略不直接等同投資對象,打守勢波亦不一定指買防守性資產。有時候,進攻就是最好的防守;踢波如是,投資如是。

何文俊

交通銀行香港分行環球金融市場部經濟及策略師,香港財資市場公會專業會員,香港中文大學社會科學榮譽學士及碩士,專攻政治經濟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