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市加辣成癮 經濟代價沉重

新一屆特區政府去年上場後不久,便推出加強版額外印花稅、買家印花稅及進一步收緊按揭等辣招,到今年二月再加碼徵收雙倍印花稅。可是連番出招,只令住宅樓市交投冰封,整體樓價仍保持升勢,於是又有財金官員放風,不排除短期內再推出措施冷卻樓市,十足加辣成癮,矛頭更可能直指中小型住宅。市民肯定要問,再加辣有用嗎?政府要把樓市搞成怎樣?對整體經濟會造成多大傷害?

綜觀多名官員近期的言論,要政府撤銷辣招,必須滿足兩個條件,其一是市場出現對樓價將會下跌的預期,其二是新增住宅供應量必須到位。從相反角度看,在未來一段時間,政府不但不撤銷辣招,反而放風進一步加招,大概可認定目前多項辣招,完全是失敗之作,那麼再加上去,還有用嗎?會否帶來更大副作用?

三項以加徵印花稅為主打的辣招,打正招牌用來控制需求,目的是阻遲買家入市,需求減少則可令樓價下跌,再等到新增供應登場,便大功告成,這不就是撤招的兩大條件嗎?不過,如果買家當時相信辣招會有效,以為可助人上車,並放下買樓的衝動,現在肯定後悔莫及,置業更加無望。而且,辣招稅既已趕走長短線投資者,又令換樓客卻步,剩下基本上都是用家,向他們施加更辣的招數,只會令人更反感。

再從供應方面看,如果說辣招是用來換時間,等置業人士親眼見到新供應便會安心,同樣事與願違。政府許下承諾每年提供二萬個住宅單位所需的土地,可是賣地表內的土地有三分一還未通過規劃一關,其他項目包括鐵路上蓋亦不能保證推出時間。此外,目前待批的預售樓花單位近萬五伙,還不知何時能應市,政府卻在此時宣布延長樓花期至三十個月,明顯又是虛招。由於供應根本追不上,怎能怪買家價高照入市呢?向他們加辣有何意義?

樓市陷於價升量跌的狀況,固然幫不了想置業的人,對整體經濟也會造成傷害。樓市交投冰封,不只地產代理無生意做,還有很多專業服務及行業都受打擊,不能不正視後果。根據統計處數字,地產、專業及商用服務的產值,佔本地生產總值超過一成。當這些行業的經濟活動長期受到壓抑,不但淪為政策犧牲品,更會對本港經濟增長造成負面影響,直接拖低增長率。

辣招沒有令樓價形成下跌趨勢,新供應又有排不到位,市民如有住屋需求,惟有貴一貴都要買,令量跌價升的市況得以維持。同時,辣招打擊多個服務性行業,拖累經濟增長,也會令樓價及供樓負擔相對多項經濟指標進一步惡化,反過來又成為再出招的理由,造成代價沉重的惡性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