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內地銀行於半年結前夕出現「錢荒」,影響更由銀行體系蔓延股市,滬綜指於周二(25日)一度跌穿被稱為「建國底」的1,949點大關,而處於風眼中心的內銀股連日受壓,惟筆者認為現時未是撈底之時。
上海銀行同業隔夜拆息於上周四(20日)一度急升至13厘,令銀行資金成本上升。正當市場寄望阿爺打救之際,中國人民銀行發通告指,銀行體系流動性處於合理水平,反映中央整頓銀行之決心,令放水憧憬落空。
追本溯源內銀今次「錢荒」部分原因是內地銀行業一直存在着「借短貸長」的經營模式,即向同業拆入較平的資金,再透過槓桿式操作及期限錯配,從而賺取利差收入。惟此經營模式卻種下銀行體系風險日增的禍根。
五月份時,筆者就曾於本欄目中提到,內地非銀行融資規模日益壯大,非銀行融資佔社會融資總量由一一年的約37%,大幅增加至42%,於今年一月更大升至51%(二月回落至32%,料受春節因素影響)。
同時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估算,中國影子銀行貸款總額佔GDP約40%,這反映出銀行為規避監管對貸存比率及信貸額度限制,而將擴大使用資產負債表外融資渠道,故此加劇影子銀行的問題。
今年中央展示出整頓影子銀行的決心,新任中國證監會主席肖鋼曾撰文指理財產品是採取「發新償舊」來滿足到期兌付,本質上是「龐氏騙局」。筆者預料,中央未來將加強監管,短期內將限制內銀的盈利能力。
內地近年提倡利率市場化,預期變革是勢在必行的,這將導致未來行業競爭上升,爭存款、搶貸款,使未來存款利率升幅或大於貸款利率,恐令淨息差收窄。加上內地經濟未見起色,六月份滙豐中國製造業PMI初值意外地跌至9個月低位,亦令市場憂慮內銀壞帳上升。
雖然內銀股的估值已跌至吸引水平,市帳率(PB)已跌至低於1的水平、股息率升至7厘之上,加上14天RSI相對強弱指數已跌至嚴重超賣的水平。但在多重不利因素打擊之下,內銀股前景審慎,投資者不宜過分進取。
筆者為證監會持牌人士;沒有持有上述股份。
新鴻基金融分析員 李惠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