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興市場跌勢凌厲,當中明顯包括港股,除了一些稱為「前沿市場」(Frontier Markets)的極細少市值股市外,周二大摩新興市場指數跌超過1.9%。以技術分析而言,因巴西股市指數從本年高位計起已跌近21%,為第一個技術性進入熊市的發展中國家股市。
本周初,自己即使認為港股今年低位未見,但仍抱有大市可能先組織一個較像樣反彈的看法,才再跌破今年恒指至今的低位21,423點。誰不知,大市在周一勉強收市反彈不足40點後,便於周二再創今年度新低,當天恒指低見21,308點,報收21,354點。
包括中國在內的新興市場,這趟被沽得較成熟市場狠,也可能有一個主要基本面因素。那就是這次新興經濟國家的出囗,未必如從前般受惠於美國經濟復甦的需求。因為,美國人消費的產品,愈來愈多在美國本土生產,外發給新興國家的訂單,很自然亦買少見少。大低端產品出囗國,例如中國的經濟增長持續放緩,就是很好的佐證。大家很容易認定這是因為美國在金融海嘯後,刻意保護當地就業市場的結果。但其實,勞工成本的此消彼長、因開採頁岩氣而大幅下降的能源成本、加上供應鏈管理和存貨成本的問題,都令美國在地生產愈來愈合乎生意和經濟原則。
周二的「苦艾酒會」上,銀行家帶來德意志一份外匯分析報告,說值得我一看,甚至一寫。這份題為「中國外匯利差交易的升跌」報告,解說的是近日愈來愈被傳媒廣泛報道,有企業利用保稅區匯入海外便宜資金套息一事。雖然說的也並非甚麼新事物,不過報告指出,對上兩次有類似大規模的貨幣套利活動,分別在雷曼觸發○八金融海嘯前,以及於九十年代。前者,存在於澳元與日圓之間,後者,則存在於美元和日圓之間。而報告估計人民幣利差交易現階段的規模,已跟前述兩次利差交易大規模拆倉前不遑多讓。只要美國息口略為上調,或者中國監管收緊這些套息漏洞,又或者人民幣升值速度放緩,就可以隨時觸發粗暴式拆倉。
拆倉期間,人民幣隨時急跌,反觀近日香港卻有愈來愈多市民,一股腦認定人民幣只會升,沒可能跌。加上,近日香港很多銀行推售有隱藏槓桿並與人民幣升值掛鈎的理財產品,會否引發損失,值得關注。而假若沒有這些人民幣利差交易,資金將停止流入,甚至乎掉頭流走。這將會令國內本就偏緊的信貸市場,流失大額便宜資金,進一步拖慢經濟發展。
申銀萬國聯席董事 鄭家華(作者為註冊持牌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