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聯邦儲備局實施至今超過四年的量化寬鬆措施,毀譽參半,支持和反對的聲音此起彼落。量寬措施的好處,是阻止金融體系即時崩潰,超低息的環境亦可給予企業和個人喘息空間,讓經濟體系進行調節,但壞處是將經濟結構扭曲,令經濟體系過分依賴低息形成的市場生態,時間拖得愈久,問題愈呈嚴重。
美國經濟近期漸似露復甦曙光,無論失業數據及樓價均持續向好,不過這些經濟表象是否受得起考驗,現時仍無法估計,要等到聯儲局實際啟動退市行動,將市場氾濫的流動資金陸續收回,聯儲局資產負債表回復至正常規模,基準利率回升至一厘半至兩厘水平,失業率、樓價、零售銷售、工業生產等數據仍然企穩,聯儲局的拯救工程才算大功告成。
若聯儲局買債規模一縮減,美國經濟立即腳軟,迫使聯儲局官員收聲,以及煞停收緊步伐,即證明早前所有看似經濟復甦的表徵全屬假象,美國經濟依然弱不禁風。
聯儲局何時正式啟動退市機制,目前仍眾說紛紜,可是聯儲局官員近期不斷發放退市的言論,對債市已產生立竿見影後果,美國國債息率回升,吸引力大增,企業債券備受唾棄。
以美國今年最矚目的蘋果公司企業債券為例,四月底發行一百七十億美元,市場認購超額兩倍,反應理想,顯示在美國國債息率被人為壓低後,其他息率較高,評級質素亦佳的企業債券,頓成市場的搶手貨。
可惜這些搶手貨的風光日子並不長久,由發行至今只有約六星期,蘋果公司債券的價格已累計下跌百分之九,持債者紛紛蝕入肉,撕破優質美企債券是穩健投資工具的神話。
其實不僅蘋果公司的債價受累,全球其他大型企業的債券同樣受創,有市場人士形容是一場債災,並不誇張。部分專家指出,美國企業債券價格受壓應屬暫時性質,因為零售投資者購買企業債的規模,從未試過這樣熱烈,一旦零售投資者退出,機構投資者就會伺機吸納,成為優質企債的接手人。真確與否有待驗證,但有一點可以肯定,企債投資者必會計算投資回報,不似聯儲局買債只求達成政策目標。
香港的債券投資並不活躍,政府債券及企業債市規模與美國更無法相比,不過本港為數眾多的投資基金及強積金,卻同樣是美國國債及企業債券的投資者,債市風起雲湧,處理失當,隨時成為另一波金融災難的起頭,無論是直接或間接的債市投資者,都必須做好心理準備和風險管理,迎接可能出現的更大衝擊來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