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末舊貨尾最惡賣

在《一手住宅物業銷售條例》下,令第二季最少逾十個新盤受影響,涉逾1.1萬伙。有分析認為,當中以單位數量較少的小型住宅項目,以及九○年代或之前的貨尾單位所受影響最大。

規模愈細 成本愈高

受累新例,四月及五月僅新世界(00017)旗下元朗溱林獲批預售樓花,只提供236伙,令積壓待批的新盤單位總數達14,975個,創十年新高。多家發展商原計劃今季開售的逾1.1萬伙恐「失場」,當中包括長實(00001)的荃灣昇柏山、南豐發展的東涌第55b區項目、恒地(00012)等發展的烏溪沙迎海第二期等。

市場消息透露,聘請測量師行為核實及核對銷售資料,一百幾十萬元起已有交易。不過,為50個單位與1,000個單位核實銷售資料,所需人力、物力、時間相差不遠,即樓盤規模愈細,相對成本佔比愈大,在新例實施初期或難看到小型項目推出市場。

萊坊研究及諮詢部主管林浩文稱,已建成一段時間的貨尾單位,所需銷售成本愈高,例如八、九十年代建成的樓盤,建築、測量等資料散失機會較大,同時難保單位多年來內部間格無變,若要將單位當作一手樓盤推出,必須委派測量師逐個單位檢查,成本相當昂貴。

第一太平戴維斯估值及專業顧問董事總經理陳超國認為,待第三季當市場氣氛略為好轉,同時各發展商適應一手物業銷售新例操作後,一手供應才會逐漸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