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人港地幻象徹底戳破

啟德兩幅「港人港地」由中資發展商以貼近市場估值上限價奪得,雖然地契條款限制多多,成交價卻近乎毫無折讓。昨天有外資大行發表報告,認為將來落成後就算以接近同區二手呎價出售,發展商的投資回報率仍屬偏低,言下之意大概是要維持一貫利潤率,便要賣得更貴。很多港人以為建在「港人港地」的住宅會便宜些,這期望已徹底粉碎,繼續捱貴樓。

今次打正招牌推出港人港地,結果落入中資發展商手中,少不免予人格格不入的感覺,可是香港屬自由市場,只要過程公平,便應該來者不拒。其實,今次更值得注意的是,在特區政府不斷出招企圖為樓市降溫底下,對應付樓市調控經驗豐富的中資發展商,肯出最高價一口氣買下兩幅地,預示着本港樓價未來繼續易升難跌,不相信各項辣招真的會有用。

內地對樓市進行各式各樣調控,少說也有十年八載,樓價總是愈調控愈升,停漲只屬短暫,爆升才是常態。市場普遍認為內地樓市調控無效,根源在各級政府十分着緊土地出讓金收益,與香港政府財政極之依賴賣地收入如出一轍。因此,內地各級政府在執行調控政策時多數虛張聲勢,不會真的令樓價大跌,難怪在號稱最嚴厲的新「國五條」打壓下,內地城市依然不斷賣出地王,相同的邏輯顯然亦適用於香港。

此外,內地樓價易升難跌、甚至只升不跌,與買樓用來投資或投機的風氣長盛不衰,有莫大關係。私人住宅市場從來都有着投資與居住的雙重特性,不可能完全分隔開;而且當樓價累積可觀升幅,用家變炒家、自住變投機亦屢見不鮮。因此,只要投資價值一日存在,就算只賣給港人,也不代表樓價沒有上升空間。

本港住宅樓價一直居高不下,根本原因在於供求長期嚴重失衡,令無樓一族最不滿的則是樓價升幅與收入嚴重脫節,上車變得毫無希望。那麼港人港地真的是用來興建相對廉宜的住宅助人上車嗎?實情恐怕不是。政府曾講過,港人港地政策是選擇符合中產需要的土地,規定住宅單位建成後只能賣給合資格的香港居民,嚴格來說只是「港人優先」。而且中產收入高低差距巨大,究竟照顧哪一個層次的中產大可自由演繹。

觀乎兩幅港人港地,雖然地契有限量條款,意味着應以中小型單位為主,但同時又規定最少有一成樓面為低密度住宅,市場估計會是十多座幾層高洋房,如此「別出心裁」,又怎可能是一般上車盤!其實,在政府推出買家印花稅之後,非港人及公司買家幾近絕迹,等於變相執行港人港地,樓價依然照升,想上車的依然望穿秋水,難怪有專家說建在港人港地的只是普通私樓而已,講多無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