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財琪技:消費者智鬥商家?

購物季,商家出招:100元當260元花!且慢,你以為你真的賺了嗎?其實未必。

不久前,我在一家商場見到新招:「100元當260花」。也就是說,顧客每出100元,都可以在商場裏面任意一個參與該活動的店舖裏當作260元的現金。乍看,這似乎是給所有商品都給了100/260 =3.85折,但實際情況卻並非如此。顧客可以花100元買到260元的商品,卻不能花50元買到130元的商品。若要買130元的商品,他可以拿出100元在商店內兌換成260元,但是買完商品後剩餘的130元卻無法當作50元現金贖回。這樣一來,買130元的商品還是得花100元,實質的優惠程度只有7.7折。

不過,買家們自有辦法。根據「100元當260花」的規則,我們應該把每個260元都用100元來支付,然後再付清剩下的零頭,這樣似乎可以做到最大程度的省錢。

購買商品講究策略

顧客享受到的折扣會隨着商品價格增加而起伏,整體趨勢是售價高時更優惠。假設商品價格從50元到2,000元之間平均分布,那麼平均折扣只有5.3折,遠低於商家誘惑我們時提供的數字。消費者顯然希望享受到最低的折扣率,因此購買商品就要講究策略。首先,多買幾樣東西,讓總價盡量湊齊260的整數倍,頂多多個幾塊錢。另外,買得愈多,平均折扣率也就愈小。

令人失望的是,價格並不是由我們消費者決定的。真實情況很有可能是,商家在提出這種優惠手段時,就已經預料到消費者的策略了。他們只需要對商品的價格分布稍加控制,就可以減少優惠。

聰明的消費者可能會想到,對於差點就到260元整數倍的情況,活用遊戲規則還能省下更多的錢。比如說519元錢的一雙鞋,你需要換100元錢當作260之後,再花259元抵掉剩餘的價格。

但是,這顯然不如直接掏兩張100元划算。也就是說,在結帳時,我們可以比較要支付的金額除以260所得的餘數與100之間的大小,選小的方案支付。

其實,商家並不會精打細算地調整每個商品的價格,畢竟調整價格過程本身也是有成本的。不過說到底,商家究竟為甚麼要費盡心思搞優惠活動呢?從微觀經濟學的角度考慮,這裏說的優惠問題不過是二級價格差別(second-degree price discrimination)的一種。商家對於不同購買力的客戶要價不同,從而賺到本來賺不了的錢。

巧妙地利用促銷方式實現多買多省,商家就能對購買數量少的客戶索要更高的價格,對購買數量多的客戶提供更優惠的價格,從而讓購買力強的用戶自動地選擇消費更多。這種按購買量區別定價的小伎倆,就讓商家從購買力更強的客戶手中獲取了額外利潤。

不過,消費者大可不必為商家的小伎倆而感到不平。他們雖然多賺了錢,但同時也擴大了生產。如果廠家的固定成本不變,那麼這些產品的平均成本就會降低,它的市場價格也會降低,這對消費者來說也是有利的。

創盛理財董事陳寶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