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博社調查顯示,環球投資者對日本作為最佳投資地區的表態,自○九年有調查以來首次超越中國,這不算是甚麼意外。中國經濟下行趨勢日益明顯,使其鮮花般的艷麗頓時收斂,而另一邊的日本,注入「安倍經濟學」強心劑後,經濟之花綻放,爆發式的百分之三點五增幅,炫耀着安倍經濟學的成效。中日經濟的此消彼長,是投資吸引力地位互易的鋪墊,問題的關鍵是,中日的消長是持久的還是暫時的?安倍之花是不是曇花一現?
安倍雙管齊下,以寬鬆的財政政策,配搭激進的貨幣政策,要把日本經濟從低增長及通縮中拉出來。大膽的嘗試有了初步的效果,一劑重藥把病人從昏迷中救醒,但醫生是不可能一直施重藥的。日本財政政策要寬鬆下去,必然受制於其高企的公共債務;貨幣政策要激進下去,恐怕不由得央行一家之言。二十國集團默認日圓貶值,讓日本得到出口甜頭,但一旦這種借來的優勢超出容忍限度,各國能不變臉嗎?
即使得到政策的便利,仍不意味着日本經濟步上可持續的穩定增長。因為日本經濟的病根,在於人口老化及投資錯配等結構原因,激進政策無論如何不能代替結構調整,在強力刺激下經濟的一時亢奮過去後,將會發現結構失調並未觸動,經濟隨之會打回原形。當中尚未計及激進政策失控的可能性。
日本央行認定,擴大債券購買規模,將給債券收益帶來下行壓力,達到降低借貸成本刺激投資。但實際上債市表現與之相反,十年期國債孳息率反而推高了。這無疑令人體會到,現實與政策期望的差異,並非是當局認定的政策,都能達到目的及效果,失敗甚至出現反作用也不是奇事,即使激進政策的風險不會馬上出現,但以後出現是不能排除的。
安倍強心針無疑激發日本股市的吸引力,安倍自己也亢奮起來,表明運用其一切能力推動增長,把每年私人投資恢復至金融危機前的七十萬億日圓,以及發出「第三支箭」,主要針對結構性改革以提升競爭力。安倍給所謂最佳投資地區,提供了多樣概念作為投資憧憬,海外的輿論藉以大力唱好,以求凝聚最多的資金,做大日股這塊蛋糕。然而,海外資金熱衷打造日股蛋糕,與投入日本實體經濟,始終不是同一回事。
安倍之花期望盛開,日本正鼓足勁和中國一決高下,要找回失去的第二經濟強國地位。對此,七大工業國予以認許和支持,中國面臨自身的發展難題,亦可能讓日本有機可乘。刻下的現實是,不管中國願不願意,都已被擺上與日本較量的賽道上,日本出招了,接下來看的是中國有甚麼招,怎樣開動經濟列車,不讓日本甩在後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