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影子銀行近期備受爭議,印鈔量快且大,約佔100萬億元人民幣金融貸款的四分之一,貸款質素存疑,導致主權評級被降。影子銀行的整頓在所難免,經濟增長的壓力迫在眉睫。若要減輕影響,協助經濟轉型,借此推動內銷,同屬影子銀行的「消費金融公司」將有待發展。
中國影子銀行主要的有兩大類:(1)銀行的表外理財產品和(2)非銀行金融機構的各類型貸款,其他的還有民間借貸團體。第一類理財產品近期已受到監管部門積極跟進和嚴格治理,而且銀行透明度高容易配合,故改善可期。
至於第二類的新興金融機構十分多,包括成千上萬戶的「融資性擔保公司」、六千多家「小額貸款公司」、六百多所「金融租賃公司」、四間「消費金融公司」。這些金融機構需向監管機構申領牌照,受不同的法規監管。近月,不少針對性的管理辦法和徵詢意見陸續出台,改革或改變是必然之事,關鍵是要調控貸款,令資金導向合適的實體經濟。
從書本理論可知,量度經濟增長的國內生產總值(GDP)由四項元素組成:(1)政府支出、(2)投資、(3)消費和(4)淨貿易出口,看來中國處境面對的困難佔了大多數。
最後一項的出口增長,在外國需求減少、人民幣匯率上升、生產成本上漲等不同壓力而不能寄以厚望;而前兩項則需要投入資金,惟改革影子銀行將令印鈔減緩,恐有下行壓力。餘下便惟有從消費方面打主意。
其實中央早已部署和推動轉型,把「出口轉內需」,參考美國等西方世界,通過內部消費,帶動經濟向前。然而,成效似乎不大,部分分析歸咎中國人的傳統儲蓄習慣不易改變。但事實上,推動消費的模式仍然未全面落實。與其他金融機構相比,「消費金融公司」寥若晨星。
「消費金融公司」是另類的信用卡貸款提供者,以小額、分散為原則向個人提供以消費為目的貸款。特點是授信額度小、審批速度快、毋須抵押擔保、服務方式靈活、貸款周期短等獨特優勢,能刺激居民消費。二○一○年起已試行成立了四家消費金融公司,由中國銀行、北京銀行、捷克金融集團和成都銀行分別與不同公司合資組成,於北京、上海、天津和成都試辦。
可惜的是,目前「消費金融公司」數量不僅佔絕少數,而且主要股東仍是銀行。它們對仿似信用卡模式的業務興趣一般,並未把業務做大。在統一的利率制度下,貸款空間已被吞吐量巨型的大企業佔去,風險相對較高的信用卡貸款業務,自然引不起銀行的興趣。故此,改革中國影子銀行的方法應是多元化,能為實體經濟提供貢獻的「消費金融公司」可望給予支持,強化其角色身份。
陳鳳翔
具三十年經驗的資深銀行家,目前擔任香港城市大學兼任教授、香港銀行學會高級顧問、香港教育局資歷架構的銀行業行業培訓諮詢委員會委員。他分別於英國和香港取得工商管理博士學位及金融學等三個碩士學位。